思南:林权改革 让广大农户直接受益

01.12.2016  18:03

多彩贵州网讯(黎邵驹 张太华)近年来,思南县抢抓政策机遇,立足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林业,森林资源增长、林业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让广大农户直接受益,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确权颁证,实现资源变资产,夯实脱贫基础

2012年,思南县启动非林地上林木确权发证工作,截至目前,非林地上林木确权发证面积已达61300亩,发证269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完成勘界确权121.08万亩,勾绘宗地21.01万宗,林权证发证率95.3%,发证122853本。通过确权发证,长期闲置的农村山林资源、经济作物资源变成了农民、经营户手中的资产,奠定了物权基础,改善了农户空守“金山银山”而不能很好利用的局面。

多渠道输送资金“血液”,增强发展“造血功能

在瓮溪镇,400多户林农将24000多亩林地流转至思南乌江利民木业,人均获得流转费1.2万元以上。林农利用手中的流转费,广泛通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增收致富。目前,瓮溪镇林农有70多户利用流转费分别投资创业、60多户利用流转费进行房屋改造或在集镇购房、10多户实现了生态移民、150多户把流转费作为活期存款用于生产生活,增强了发展后劲。


思南县瓮溪镇三星村山水


思林乡安全村中源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自2016年3月成立以来,安全村村民李英、饶后喜两户每年的土地流转收入1000元左右,加之业余时间到合作社务工,一年下来能有13000元的毛收入。“在家门前办企业,让我们既照顾了家里老人小孩,又增加了收入,国家政策好。”李英、饶后喜如是说。2012年以来,思南县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53个,完成土地流转58806亩,按照流转费每亩均价150元计算,流转资金总额近900万元,这些资金流入农户手中,增加了家庭财产性收入。

334”收入分配模式,群众腰包鼓起来

邵家桥镇渔溪沟村作为林权改革试点村,全村人口1328人,拥有荒山荒地1500多亩。在政策与改革的双重支持下,一方面,农民以土地入股,按股权集中流转到村办企业建明果蔬种植场使用,创建了农民土地股权占合作社经济收入30%,村集体经济占30%,村办企业占40%的“334”农村经济收入分配模式;另一方面,在不改变资金姓“”的前提下,鼓励农户利用退耕还林项目补助资金入股,这些项目补助资金为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发展提供了“造血功能”,变短期扶持为长期受益,达到以长养短,长短结合;既提高了农户的资产性收益,又提高了精准扶贫的实效性。


思南县瓮溪镇三星村山水  


通过企业精细化管理,该村三百亩沙柚已初见成效,总收入已达300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分红2000多元,带动12户贫困户35人脱贫。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2016年上半年该村农户又流转了700亩土地,栽植了400亩三红柚、300亩葡萄,可带动80名贫困农民到企业就业增收,真正实现了让荒山变绿,让农民变富的美好愿望。

改变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多点开花

作为贫困户脱贫的一项有力措施。2016年,该县林下养殖13户,主要养殖鸡、鹅、山羊等,养殖面积2000余亩,农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林下种植6户,主要种植竹荪、天麻、食用菌等作物,种植面积800亩,农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政策支持,金融杠杆作用凸显

2012年以来,该县公司、专业合作社及大户利用非林地上林权证向县国开行进行林权抵押贷款9000万元。2016年6月《思南县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出台,实施以来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三笔,抵押贷款金额共计710万元,有力撬动农村林权巨大资本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