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思南模式” 实现山区水利效益最大化

06.05.2015  21:00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6日电 近年来,思南县以工程性缺水问题为导向,深化山区水利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农业水利建设难题,创建山区现代水利建设“思南模式”,发挥山区现代水利惠民富民、生态作用,实现了山区现代水利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利用。

     思南县山区水利改革态势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西部、地处乌江之滨,总面积2230.5平方千米,总人口70万,辖28个乡(镇、街道)。如何解决化解工程性缺水,改变农业水利长期处于建设难、管理难、养护难,不能发挥正常灌溉效益的尴尬状况,思南以贵州山区现代水利思南县塘头试点区为平台,深化山区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先建制后实施,注重统筹协调、体现现代特征,突出四项服务,实现持续利用”的“思南模式”,开辟了山区水利建设的新途径。

    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水利部门的关怀下,2014年9月,规划总投资6800万元的贵州山区现代水利思南县塘头试点区建设项目在塘头镇关中坝现代农业园区开工建设,项目涵盖供水、灌溉、防洪三大工程。整个项目工程涉及塘头镇关中坝、芭蕉坝、将军坝、机场坝、青杠坝、大旗山等6个片区,总面积14450亩,惠及塘头镇4万多名人民群众。项目先期工程--关中坝试点区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700万元,占该项目年度投资3081万元的120.09%,过程业已竣工投入使用。试点区后续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深化山区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先建机制后建设,突出两项机制改革

    突出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建山区水利建设“四大机制”。一是建立“四制”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的“四制”管理制度,所有招投标项目实行阳光运作,有效解决了过去那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端,有效防范目工程建设腐败。二是建立现场管理机制。建立项目法人现场管理和项目单位现场管理双重管理机制,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三是建立督查机制。加大项目工程建设的督查力度,抓好施工环节质量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分阶段开展检查验收,从而保证工程质量。四是建立安全机制。把安全生产的理念、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一名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落实到项目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项目工程建设安全事故“零发生”。

    突出山区水利建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山区水利管理三大模式。思南着力从管水、养水入手,根治水利建设长期存在的水难管、水难养、不持续的“疾症”。一是建立产权明晰,专业化与社会化相互补的管理模式。水利产权除用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全部界定为国有资产外,其余按“谁投资、谁拥用、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归属。贵州山区现代水利思南塘头试点区明确了小溪河水系工程管理所、塘头供水站、思南县丰源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贵州绿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塘头镇人民政府、关中坝用水户协会管理范围及职责,并颁发工程产权证、工程使用权证,形成了“我的东西我要用、我要管、我要爱护”的积极态势。二是推行群众参与式管理模式。成立了关中坝用水户协会,讨论通过《用水户协会章程》及管水、用水系列制度,产生协会理事会领导班子,理事会领导班子成员代表用水户参加项目工程建设全程管理,有效地解决了水利排灌工程布局和占地解决方式,化解了以往水利工程建设难、协调难问题。三是建立“两部制”水价模式。推崇节约用水理念,以“成本水价+维修费用+管理人员工资+村集体公益性提留”为原则,建立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相结合,实行超定额累进性加价制度。召开用水户协会水价论证会议,实施定额内用水价格为1.1元/立方米,超定额用水价格1.5元/立方米。这样,既解决了农村集体积极组织“空壳村”,有化解了水利建后无人管无人维修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