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速读总理记者会 17个问题你最关心哪个方面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记者会上,李克强回答了17个来自中外记者的提问,内容涉及反腐、环保、房地产、电子商务、政府改革、经济新常态、生育政策、香港政改、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两岸关系等。
一张图带你直击现场↓↓↓
总理的回答中又透露出哪些信息?
新闻多一点
2015年总理答记者问
中国网系列评论
文/丁元竹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为官不为,必须严肃问责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受到社会的监督,公职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谋公而不能谋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问责。
建立一支有理想有信念、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高效政府的前提。干部队伍人数不多,但角色重要、社会关注、影响广泛,时常会成为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焦点,必须逐步完善对这个“关键少数”的行为规范,以发挥他们在社会进步中的引领作用。荀子说“儒,乃所谓在朝美政,在野美俗者”,古代对其官员尚有如此要求,何况对当代领导干部呢?
首先,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过去一个时期,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任人唯亲,不按制度办事,或者办事的随意性非常大,包括对于部门的干部管理、职能分工也不是按照法定制度执行,多凭自己一时高兴或灵机一动,把本该交给相关职能部门或专业对口的人去做的工作交给自己熟悉或者自己使唤起来顺手的部门或干部,结果是,职能部门或专业人员有意见,积极性受挫,但又不敢提,也不能提,只有消极对待;另一方面,那些自己使唤起来顺手的干部干起自己不转业的工作吃力,甚至根本做不好,或者消极怠工,或者敷衍了事,给工作效率带来很大折扣。所以,“为官不为”走向“为官有为”还需要一个好的制度环境,需要进一步明确权利和责任清单,将其制度化、法制化,真正实现制度管人、法律管人,而不是人管人。从根本上解决“为官不为”必须从人治走向法治。
其次,建立专业主义的官员队伍新标准。从官僚主义的管理方式转向职业主义的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这支干部队伍的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做官当成谋生的手段,凭借它可以生存,并取得更加丰富的物质回馈,最终顺利退休,安度晚年。职业化的官员队伍还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工作和行为的责任,要真正理解这份工作或者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和机构的影响。必须建立起官员文化和官员行为准则:官员必须履行自己的承诺,承诺自己会竭尽所能,做好工作,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公共服务。真正的专业精神至少要能够,一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而且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二是确保工作的质量,力求精益求精;三是坚守诚信原则。公务员必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即公共价值。
再次,要认清从严治吏是大势所趋。要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从严治吏是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走向法治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加快适应新形势,积极面对新问题,以新的姿态和心态面向改革。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心存侥幸,早转变早受益。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并热情迎接自己和事业的每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挑战。真正的专业主义精神要求人们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要始终记住今天的所作所为可能影响到自己的明天。
从今天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明天会更美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这也是历史的启示。回想30多年前,正是因为承包制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亿万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也因为允许人口流动,亿万农民工进城,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发挥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济进入新常态,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必须推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这就需要一个激发社会活力的环境和氛围。
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发展和改革教育体制。中国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依靠人才,关键也在人才。从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量看,中国为855.4人(2005年数据),高收入国家为3981.76人,日本为5385.04人、韩国3822.21人、加拿大4236.20人、美国4633.46人,中国为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21.49%,日本的16.87、韩国的22.38%、加拿大的20.20%以及美国的18.46%。
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人才大国,进而成为一个人才强国,要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过程,对于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也是这样。
2012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知识经济指数排名,中国为第84名,反映了经济激励机制、创新、教育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水平。2012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排第35名,创新投入分指数第46名。这些都反映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教育和科技领域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为创业和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国家的繁荣在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经济的活力也来自就业、创业和消费的多样性。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这为今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和青年发展选择指明了方向。
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难就难在,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另一方面,20世纪40年代确立的充分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并没有因为人口不断增加而适度调整人们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所有既定条件不变情况下,劳动力无限增长,必然会使就业成为一个世界难题。还有一个误区需要走出来,就是实现“发展新兴工业化意味着劳动力从劳动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化往往是排斥劳动力的,包括智能设备和电子产业等。2013年上半年吸纳就业能力较大的行业,如有色金属、煤炭、化工、交通等行业往往利润同比下降较大,电力行业、电子行业、石化行业、施工房地产行业等利润虽同比上升较快,但吸纳就业能力并不强。
要为青年就业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父母一辈希望年轻人成为精英,事实上,最终只有3%的人能够进入这个所谓的精英群体,其他人都是无果而终。只是大部分人没有人认识到,包括大部分父母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一味地鼓励在一条道上拼搏,造成结构性自愿失业。
要提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对创新和公益问题的认识,造成人人参与公益事业、支持公益事业的环境。要教育父母给孩子们多一点的选择空间。
各级教育机构要把创新和公益教育纳入正式课程,引导青少年热爱创新和公益、参与创新和公益、了解创新和公益,逐步引导他们在就业问题上走向多元选择。就世界范围内,年青一代的许多人拒绝到市场和政府这些传统的部门就业,反而青睐创新和公益的部门,是因为他们这一代是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适应分散式、协作式、虚拟式的工作和社会生活。这是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发展分散式、协作式生产的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