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三个“空壳村”变成“实心村”的“秘籍”

03.07.2015  18:48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3日电 “空壳村”是指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的村庄。助力“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是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基层治理、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题中之义。近日,笔者赴惠水县甘昌、排楼、赤土三个村采访,了解3个村的致富经验并配发了短评,旨在推广经验,鼓舞士气,推动黔南州“空壳村”清零计划的实施。

    甘昌、排楼、赤土,是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的三个行政村。

    甘昌位于大山深处,排楼位于高速公路附近,赤土位于园区腹地,经济收入、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在2014年以前,这三个村子却戴着同样的帽子——“空壳村”。

    如今,甘昌、排楼和赤土都已顺利“脱帽”,经济升级、环境优化、民生改善、面貌一新。

    从“空壳村”到“实心村”,有何“秘籍”?

     无中生有” 贫困村开发荒山借力突围

    6月18日,雨后初霁,惠水县涟江街道甘昌村的千亩山林显得格外葱郁。

    沿着规整的水泥小路前行,走进林中一看:树上挂着的桃子、核桃,即将成熟;林间套种的钩藤、茶叶,长势喜人——1500亩荒山被改造为经果林种植基地。到2016年,这片果林将进入丰产期,预计收入超过200万元。

    在甘昌村东面,另有1150亩荒山被开发为水蜜桃种植基地,目前育苗已经完成。在穿村而过的响水河畔,贵州省甘昌服装厂于2014年底投产,今年已经接下了几项大订单,预计年产值超过千万。

    在村支书杨杰的计划里,甘昌村将实现“桃花山、核桃园、响水河畔旅游热”的目标,还要成立农民投资开发公司,承接引进更大的产业项目。

    谁能想到,三年前的甘昌村,还是一个山多地少、生活困苦的贫困村?

    2011年,在惠水县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甘昌村“两委”把“复制华西、改写甘昌”作为奋斗目标,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和产业项目,计划合作开发千亩荒山。

    合作开发,既要让企业有信心入驻,也要让村里得到收益。甘昌村把集体入股作为招商引资的基本条件,将惠水县给予的政策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谈判砝码,与贵州古苗疆旅游文化公司谈妥了条件:村里做好服务,向县里争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保证完成土地流转;企业以高于市场价的租金向村民流转土地,挂果后每年提成产值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长期收益。

    “到2018年,荒山开发将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百万元。”杨杰介绍,除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之外,荒山开发还带来了100个就业岗位,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村民平均增收约3000元。与此同时,服装厂招聘了50名留守妇女和青年,工资超过2000元。

    就这样,企业提供行业经验、市场渠道、资金投资,甘昌提供政策优惠、土地设施和产业工人,两者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开辟了贫困村致富的新出路,还创造了“(市场+股份)×民心积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甘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