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毛南族群众:甜甜的山歌唱不尽美好生活
中国著名布依民歌《好花红》的故乡——惠水,风光秀丽,生态自然,苗、汉、布依、毛南等十八个民族和谐共生、融合发展,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这块土地和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毛南族为了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村里的老人会担当文化传承人角色,为年轻人传授本族语言及手工艺制品制作方式。
近年来,惠水县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和《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帮助县域世居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惠水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毛南族的祖先。贵州的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平塘、独山、惠水三县。惠水县现有毛南族人口2916人,主要分布在濛江街道的司濛、赤土、姚新、涟江、交椅和山后村,以及涟江街道的大新村。
毛南族特色村寨。
近年来,惠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把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成员单位紧密协同配合抓,专门成立了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全面实现小康工作领导小组,汇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工作向前发展。
毛南族村民们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开始“触电”,他们要将毛南族的民族特色商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让更多人认识他们这个民族。
惠水县不断加大《规划》和《行动计划》的落实力度,全力为毛南族群众在农业、交通、水利、美丽乡村建设上提供帮扶,在毛南族聚居地新修公路和村组步道、安装路灯、设置垃圾箱、购置农村小型垃圾运输车、铺设管道、新建提灌站、蓄水池、停车场、寨门和民族文化广场,改造民居、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毛南族群众的生活焕然一新。
为从根本上帮助毛南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惠水县积极转换工作思路,将单纯的“扶贫”向“扶智”转变,依托贵州盛华学院、县民族职校等院校,免费为毛南族家庭的劳动力开展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开办农家乐等成为创业能手,实现增收致富。一些毛南族的学子从贵州盛华学院专门开设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班毕业后,不仅成为了拥有一技之长的中级人才,还纷纷闯荡北京等地,并顺利实现就业。
现代农业种植逐渐成为毛南族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惠水县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补助农家乐和种养殖户、村级合作组织及农业产品加工企业等方式,大力引导毛南族群众进行产业化发展。目前,该县毛南族群众已种植花卉、优质无公害蔬菜、茶叶、花椒等经济作物2130亩,养殖优良猪860头、肉(蛋)鸡22000羽、养鱼5000尾,一些肯钻肯干、有文化的毛南族群众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政府还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扩大生产体量,并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在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的同时,惠水县也不断加大对毛南族群众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帮扶力度,改造校舍和操场,实现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移动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等覆盖率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还成立了惠水县毛南族研究学会,开展《惠水县毛南族》书稿的撰写,组织县音乐家协会为毛南族群众创作了歌曲《毛南欢歌》,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毛南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惠水县濛江街道司蒙村的班江梅开办农家乐近2年,每月收入2万余元。
如今的惠水,十万亩涟江大坝上处处结满了金秋的果实,呈现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喜人局面,在小康大道上幸福前行的毛南族兄弟姐妹,尽情地唱起了他们的《毛南欢歌》:“清清的涟江河水,带来了雨顺风调;宽阔的涟江大坝,孕育了善良勤劳;古老的毛南山乡,迎来了岁月丰饶。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尽情欢唱!”
甜甜的毛南山歌,唱不尽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