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手中的“玩偶”

02.11.2015  14:17

原标题:慈禧手中的“玩偶

要说慈禧是个不在乎祖制的人,估计她会从安睡了一百多年的地洞里跳出来。“戊戌变法”时,她反对新法、镇压维新运动的最大借口就是:光绪违反了“祖宗之法”。慈禧真安守祖制吗?非也。

清朝开国之初,顺治帝鉴于明朝宦官专权、国事日非的历史教训,在其执政第十个年头颁布上谕,对太监严加管束,将这个“太监行为六不许”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后又增加“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等内容,明确规定:有违反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同治以前的清代最高统治者们对这个“祖制”是尊重的。在两百多年时间里,都没有出现像明朝刘瑾、魏忠贤那样的大宦官,但到了慈禧时期,历史悄悄地转了个弯,甚至可以说,慈禧第一次执掌权柄,就是从违反“祖制”、让太监干政开始的。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承德行宫,遗命以唯一皇子载淳继承帝位,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慈禧不甘心大权旁落,日夜想着如何将肃顺等人赶下权力的宝座。经过一番算计,她派心腹太监安德海窜回北京,串通当时正主持与英法联军议和事务的奕?,密谋叔嫂联手夺权。奕?也是极在乎权势的人,当年失去大位本就心结重重,如今有了嫂子的招手,自然像中了头彩似的。他第一时间便向承德行宫发了要求奔丧的折子。接到奏折,肃顺等人觉得奕?名为吊丧,实际上是想争权,驳回了他的请求。看到自己一盘棋刚下一子即出局,慈禧很是沮丧,她立即与慈安见面,最后决定两人下一道密诏,盖“御赏”与“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德海进京,宣奕?来承德。奕?到来之后,慈禧与他反复进行“沙盘推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终于大功告成,“劳苦功高”的安德海也因此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

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很难收手,有了第一次违反“祖制”,便有第二次、第三次。肃顺等人被“修理”之后,奕?集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领神机营、稽查弘德殿一切事务等要职于一身,可谓位高权重。安德海不时向他索要财物,起初奕?有求必应,后来这样的事太多了,奕?开始拒绝,并告诫他:“国方艰难,宫中不宜多取”。奕?的做法并没错,安德海却不能接受。他自恃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颇得太后信任,不断地在慈禧面前大说奕?坏话。安德海这样做本来是要严惩的,但慈禧却将个人恩怨放到了祖制前头,非但没有惩罚他,还找了个借口将奕?革了职。

同治八年(1869年),久在宫闱的“小安子”(慈禧对安德海的爱称)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并借机敛财,请求慈禧准许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皇帝婚礼所需之物。太监出京城,为皇家大忌,开国以来一向严厉禁止,慈禧居然答应了。得到慈禧的支持,安德海狂妄到了极点。一是出行极其豪奢。他以皇太后钦差自居,穿着御赐龙衣,率领官兵、苏拉、妻妾、太监、宫女、僧人等数十人,分乘两条大船,沿运河南下,船上悬挂日形三彩乌旗,船边飘着五彩缤纷的龙凤旗帜,船上又是设宴又是演戏,极尽享乐之能事。二是故意不携带任何公文,以显高贵。清制,钦差大臣出京,朝廷必须“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即必须商请军机处寄发公文,以便地方官员按礼迎送。安德海却自以为得势,不理这一套。他的仆役下船采购物品也拒绝出示“传牌勘合”(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的身份证件)。如果不是丁宝桢看不惯此人的张狂,秘密请示与慈禧有矛盾的同治、奕?,将安德海宰了,还真不知之后的安德海会猖狂到什么程度。

慈禧将祖制当成“玩偶”,想要就要,想丢就丢,自然有利益盘算的因素。当初派遣安德海串通奕?搞政变,是为了夺取权力;后来放纵安德海在自己面前说奕?的坏话,是希望巩固权力;最后允许安德海出京城,则是权力巩固之后,希冀收买“身边人”的人心。假若不能达到某些个人目的,慈禧肯定会假装正经。

如果说,在与肃顺、奕?等人的权力斗争中,慈禧违反祖制,更多地是为了向太监借力的话,那么在大功告成之后还要违反祖制,则明显有一种“老子权力通天,想干什么谁奈我何”的意味了。炫耀特权,一方面是要显出个人的高不可攀,另一方面更是想警告下位者,希望他们安于现实地位,不要捣蛋。

(游宇明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