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我一人 平安千万家——贵州锦屏“喊寨人”侧记

31.12.2014  23:58

图为老人鸣锣喊寨。(辜兴刚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31日电 走进贵州锦屏县农村的村村寨寨,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每到傍晚18时和晚上21点左右,村寨时时处处都可以听到“铛……铛……铛……,天干地燥……小心火烛,安全防火……人人有责……”等鸣锣喊寨的声音。

    鸣锣喊寨,这似乎是古老而悠久的村庄文化。而如今,鸣锣喊寨已不仅仅是村庄文化,它已经是锦屏县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面警世钟,也是该县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宝”。

    锦屏县地处黔东南州东部,全县土地面积1596平方公里,辖7镇8乡,人口22.6万,其中城镇人口3.43万人,乡村人口19.17万人,苗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锦屏县森林覆盖率达72%,是中国南方典型集体林区县、贵州省重点林业县,是誉满海内外的“杉木之乡”,是清水江“木商文化”发祥地。全县有293个50户以上集中连片自然村寨,88%以上均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特别是苗、侗等少数民族大多聚族而居,靠山筑屋,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快,导致火烧连营,一户失火,全寨遭殃。

    2005年7月17日傍晚,在文斗上寨中心地带,一村民使用电器不当从而引发“火烧连营”,使47户人家的192间木房变成一堆废墟……“村民家中珍藏的清代林业契约,有3000多份一同与木屋化为灰烬。”姜秀波痛心地说,这些契文书是我国继故宫博物院清代文献和安徽“徽书”之后的第三大“国宝级”珍贵历史文献。

    为保护青山绿水,保护好苗家侗寨。近年来,该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抓好农村防火工作,而最传统、最有效的“鸣锣喊寨”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全县所有50户以上集中连片自然村寨全面执行鸣锣喊寨制度。县政府还斥资10万元购置了500多面铜锣、喇叭筒等器材送到各自然村寨,同时拿出专项资金招聘队员,村村组建鸣锣喊寨队,极大地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在此影响下,许多村民积极投入到防消防宣传的行列中来,村民纷纷叫好:“这是政府对我们老百姓做得最贴近、最有意义的一件实事了……

    据钟灵乡高寨村80岁高龄的李华高老人介绍,从1953起,该村就进行轮流鸣锣喊寨,那时是一面铜锣和一块木板,一起在寨上轮流传递,传到哪家就由哪家鸣锣喊寨,木版上写着每户人家的户主姓名,以防漏传,一家鸣锣喊寨一天,然后就近往下传。如今还在鸣锣喊寨的龙远明老人说,他的父亲龙有来是一个热爱村庄防火宣传的人,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父亲去世后,他把那面防火铜锣继续敲下去,一直敲到今天,现在他每月有150元的补助,是政府补助的。

    今年76岁的三江镇飞山社区居民王金莲老人“一人喊防火,万家得平安”的事迹,被评为“2014感动黔东南十大人物”。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的每一个夜晚,王金莲老人从社区的东头走到西头,一边敲着锣鼓,一边喊话,提醒民众注意防火安全。她从原来的尽义务,到后来每月20元、每月150元,再到现在每月200元,从过去的铜锣、喊话筒到现在的电喇叭不知用坏了多少个,电池也不知用了多少对,几十年来风雨无阻,任劳任怨、从未间断,为了老百姓的安全默默付出,一干就是40年。

    据统计,目前,锦屏县农村消防安全鸣锣喊寨队伍已发展到500余支1000余人,像李华高、王金莲一样鸣锣喊寨10年、20年、30年、40年的老人还有许许多多,如:隆里乡王家榜村75岁的刘承魁,平秋镇石引村70岁的陆再坤……,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寨头到寨尾,又从寨尾到寨头,用大家熟悉的声音,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那句话:“喂,同志们,大家听好了,家家户户小心火烛,放水满缸,注意防火安全,不要麻痹大意,提高警惕。”时时警示村民注意防火,提高防火安全意识。

    “辛苦我一人,平安千万家”。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了左邻右舍,群众的防火意识得到了加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村寨日日平安,让人民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农村鸣锣喊寨防火护卫员”。(辜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