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今天,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上一堂“抗战公开课”
新华社北京9月1日新媒体专电 在优美抒情的《延安颂》歌声中,陕西省延安中学的历史老师夏雷开始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抗战中的延安》。大半个世纪前生动的视频资料和诞生在窑洞中、马背上的珍贵历史档案,不仅让班上的同学们近距离触摸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还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形式,拉近了亿万网民和革命圣地延安的时空距离。
在全国中小学新学期开学之际,和延安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学校和新媒体正加入“抗战公开课”行列,采用网络流行的视频公开课形式,接力传递“抗战”正能量。
(8月29日,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在抗战公开课上讲述自己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DV寻访、家史讲述、手绘地图 倡议书引发抗战历史课大比武
“胜利日,我们的民族在此重生!
开学了,让我们和孩子共同上好第一课!”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及新华社客户端,联合新华网、凤凰网、优酷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起“抗战公开课”大型报道活动,倡议网上网下同上一堂“抗战公开课”。北京、延安、南京、沈阳、重庆等城市和学校纷纷响应倡议,将开学第一课设置为“抗战公开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抗战公开课大接力就此开启。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地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的学生们与东北抗联英雄李兆麟的女儿张卓亚一起登台讲述,孩子们用DV拍下寻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和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的经历。而张卓亚女士则通过口述“家史”,深深感染着现场的师生,感染着互联网上的网友。
南京外国语学校举行的抗战公开课上,学生朱宇韬与大家分享了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的经历。他说:“我们一共寻访到了20多处丛葬地,并手绘了交通分布图,希望有更多人能去了解、纪念这些遇难同胞。”从小在南京长大的袁宇辰介绍了实地走访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的感受,“胜利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一定要倍加珍惜。”
(8月29日,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在浏览抗战书籍。新华社记者季春鹏 摄)
在北京,公开课聚焦卢沟桥事变;在重庆,第六十六中学的学生们将目光投向了70多年前经历过大轰炸的平民生活……
“这种公开课的形式,真正实现了走出课堂讲历史,在探索思考中形成历史观,学生们非常喜欢!”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历史老师谷海波说。
“感谢那段历史,我为自己是延安人而骄傲。”老照片、老档案揭示的抗战中流砥柱的故事让延安中学高三学生高越深受教育。
“抗战教育是第一课,更应是日常课!”西南大学教授潘洵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开学第一课讲抗战,凸显了抗战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怎样给我们的下一代上好抗战历史这一课!”
历史不是“手撕鬼子”的荒诞家乡抗战史可触摸、可感受、可铭记 一节公开课,让学生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为取得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战争的残酷,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在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的抗战公开课上,历史老师张悦给学生们播放了1940年由美国记者拍摄的重庆大轰炸纪录片。8年抗战中,日军对重庆实施了无差别轰炸,3万多平民在轰炸中死亡或受伤。
(8月26日,重庆66中历史老师张悦通过公开课的形式为学生们讲诉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我想即使是很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高三开学的这第一堂课。”重庆市第六十六中学学生黄芮说,历史不是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的荒诞,也不是夸张搞笑的娱乐趣闻。抗战是残酷的、悲壮的,是全民族不屈不挠的史诗。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抗战公开课上,17岁的延安中学高三学生庞婷婷第一次知道了在家乡延安的宝塔山上,曾经有一所专门为日本战俘设立的学校。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500多名日军战俘经过改造被感化,他们放下屠刀,甚至加入八路军,从军国主义者变身为反法西斯战士。
自己生活的城市曾经发生的历史,让学生们充满兴趣。“这段历史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却是历史教科书中没有的。听了这些故事,我们更加认识到抗日战争是立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不仅有惨烈的战斗,也有人性化的感召。下次我要到宝塔山去寻访这段历史!”庞婷婷说。
在沈阳育才中学的公开课上,东北抗联英雄李兆麟的女儿张卓亚讲述的“家史”深深打动了学生们。
“1940年在抗联斗争最艰难的时候,我母亲怀孕了。现在怀孕是喜事,但在那时对我母亲来说就是厄运!”张卓亚说,在行军途中,战友们在雪地上铺了一个毯子,就在大雪中生下了一个男婴,一个女战士用牙咬断脐带,用破布把孩子包起来,另一个战士把孩子放到怀里,继续行军。但是面对日军的追击,孩子的哭声会把敌人引来,最后李兆麟偷偷把孩子扔到了山里。面对妻子的哭泣,李兆麟痛苦地说:“不能因为我一个总指挥的孩子,让革命的队伍受损失。”
学生们深受感动,徐伯聿同学说,张卓亚就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她的“家史”就是有关抗战的一部“战史”,面对她好像就是在面对赢得那场战争的无数英烈!
重庆南山上重修200个空军坟的故事;抗战中西迁的高校师生将上千头猪马牛一路赶到了重庆;卢沟桥的石狮子为什么能够免于战火摧毁……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学生们清晰地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抗战公开课”社交化传播成为重温历史全民课
胜利日前,北京、延安、南京等五座城市的抗战公开课被拍摄成视频后,上传到优酷等网络平台。西南大学教授潘洵说,抗战公开课绝不仅仅只是一堂针对学生的历史课,通过“互联网+课堂”的新形式,抗战历史课的覆盖人群被无限放大,成为一堂全体国民可以共同学习的公开课。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员黄开红说,当前我国有关抗战的社会教育还比较缺乏,对于多数人来说,离开校园抗战教育基本就断了,许多课本上的知识也随着时间渐渐淡忘,所以才会形成不少人对于抗战重要历史事件“多多少少知道,但又具体说不清楚”的窘相。
“将学校课程以公开课的形式搬上互联网,不但让阔别学校多年的人们有了重新了解抗战历史的平台,而且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和参与度。”黄开红说。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桂芳教授说,抗战公开课选取的都是所在城市的抗战故事,每一个人物故事都有名有姓,有丰富的档案历史、影像资料可查,再配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快速在本地社交群里转发扩散。
旅日作家、抗战史研究学者萨苏表示,作为一个以文化立国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必要让后代知道中华民族渗透在血脉中的勇毅与坚韧。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个民族净化自己灵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腐朽、颓废的元素被历史抛弃,阳光、坚强的旋律重新奏响,古老的中国再现生机,为东方存正义,为和平奠基石。胜利日,我们的国家在此重生,70年后再次温习这段历史,希望以此为契机,让一代一代中国人传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陈国洲、王莹、凌军辉、乌梦达、陈晨)
关注新华社发布微信公众账号
①点击微信右上角的“ ”,“添加朋友”中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 “ 新华社发布”或“xinhuashefabu1",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文章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