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幸福账单:阳光洒向困难群体补齐短板同奔小康

22.01.2017  16:32

  制图 熊航

阳光洒向困难群体补齐短板同奔小康 本报记者 王淑宜

  ■ 2016年,我省提出,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8%和10%。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 

 ■  2016年,贵州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8.2%和10%。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执行低保对象“分类施保”政策,       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10%—30%增发,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0元、40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6年,全省加足马力增投入、强服务,让困难百姓更多地分享到了发展成果。民生指标稳中有升,亮点频现,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8%和10%,最大限度覆盖了困难群众,344.7万人得实惠。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截至2016年12月底,全省已向27.71万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向9.78万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98亿元,其中省级下拨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5400万元。

  百姓有所呼,民生有所应;百姓有所求,民生有所为。一年来,我省着重补短板、兜底线,对准突出问题,亮出实招硬招。

  城乡低保方面,下发《贵州省2016年城乡低保提标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全省2016年度城乡低保提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地民政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要求,推动城乡低保广覆盖工作。

  残疾人两项补贴方面,在2016年年初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和《贵州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办法》,从而明确了我省建立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的范围标准、申请审核程序及资金筹集、监督管理等重要内容。2016年1月1日,我省全面施行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2016年3月,省民政厅会同省残联下发《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至2016年底,全省9个市(州)均出台了地方性指导文件,使相关政策在全省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

  有效整合资源,切实加强两项制度衔接。2016年城乡低保工作坚持“县负总责、乡镇统筹、共同复核、有效衔接、三榜公示、分类管理”的原则和“共同核查、分别认定、分类施策、信息共享、强化衔接”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两项制度在政策、标准、对象、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衔接。

  核查扎实,最大限度确保“应保尽保”、“应补尽补”。 

  城乡低保进一步健全以收入核查为核心,以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为基本保障,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为补充的低保对象认定机制,扎实开展年度核查。对经年度核查家庭人均收入确实已超过低保标准的部分低保对象,按常规动态管理方式退出保障范围,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减量以致造成“漏保”的错误做法;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保障残疾人利益方面,省民政厅联合财政、残联等部门,结合全省实际,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范围明确为全省享受城乡低保的持证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范围明确为全省持证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

  措施掷地有声,成绩亮眼喜人。今年以来,农村低保方面,全省平均标准提高到3184元/年,平均增幅18.2%。城市低保方面,全省平均标准提高到510元/月,平均增幅10%。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续新篇。

 马定燕抱着4岁的儿子,孩子手中拿着低保户账本。母子俩喜笑颜开。

  见习生

  余光燕 摄

   吕元元细心护理生病的父亲吕振鹏

  本报记者

  刘义 摄

毕节市妇联副主席张敏: 温暖城乡低保户和残疾人群的心 本报记者 范灵虹

  “农村城市低保户和困难残疾人群是我省同步小康行动的重要帮扶对象,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全省决胜脱贫攻坚成效密切相关,这犹如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长度一样。”近年来,我省不断提高的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和困难残疾人补助,在省人大代表、毕节市妇联副主席张敏看来,就是在补齐短板,让不断累积的雨露终将润泽黔中大地。

  2016年,我省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8.2%和10%。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执行低保对象“分类施保”政策,按照当地低保标准的10%—30%增发,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0元、40元。

  无数渴望脱贫的双眼聚焦在这一串数据之上,也有无数奋力脱贫的双手托起他们的希望。“每次提到我们羊场的困难对象,贫苦的处境和自强的心境总让我热泪盈眶,政府层面不断强化农村低保等制度与扶贫政策的衔接,想尽一切办法为有能力务工的对象对接场所,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采取政策倾斜,部分地区重残、失能对象每月补助300元,而逐年不断提高的标准,持续温暖着困难对象的心。”张敏如是说。

  根据贵州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联合制定的方案,为推进农村低保标准、扶贫两项制度衔接,2017年全省将继续按区域划档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3580元/年,平均增幅15%。

    【幸福回音】

  兴义市乌沙镇乌沙村村民吕振鹏儿子吕元元:虽然家里现在有困难,但我对生活充满希望,日子会好起来,天空也会放晴的。

  兴义市社会救助局局长吴伦飞:兴义市将按规定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强相互衔接,形成扶贫攻坚、保障民生的整体合力,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按标施保、动态管理。

  丹寨县扬武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韦文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民生、发展民生的基础,做好低保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入户调查中,我们坚决做到严把关,使农村低保工作真正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生活问题。坚决杜绝“人情保”、“面子保”。

  丹寨县扬武镇朱砂村村支书林卫国:每年4月份左右,通过政策宣传,动员符合条件的村民填写申请书,然后入户调查。严格按照标准,通过由两代表一委员40多人组成的贫困小组评议之后,将因各种原因返贫的家庭纳入低保,收入高出基本生活保障的出列低保,让这笔资金真正保障民生。

  丹寨县扬武镇朱砂村村民马定燕:农村低保让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是国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雪中送炭。加上政府积极帮我寻找就业机会,驻村干部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条件,感觉心里是温暖的。我要多加努力,争取早日出列低保户。

   【幸福现场】

日子一天会比一天好 本报记者 刘义 钱星星

  1月21日,走进兴义市乌沙镇乌沙村吕振鹏家里时,他和妻子张朝琴都还在床上躺着休息,小儿子吕元元正打理家务。

  “去年10月以来母亲病情加重后,我就一直在家里照顾两个老人。”21岁的吕元元年纪不大,却非常懂事,家里也整理得井井有条。他告诉记者,姐姐吕兰兰还在贵阳上大学,现在放假了就到兴义去做一份兼职贴补家用。

  记者了解到,早在10余年前,吕振鹏和张朝琴因病先后行动不便,当时孩子又小,家庭十分困难。当地党委政府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从2008年起就为其申请并获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至2016年,全家有四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每月可领取保障金总计1026元,另外,吕振鹏在去年还获得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月领取补贴费40元。依托政府的救助,如今,全家的生计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感谢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对我家的关心!”51岁的张朝琴非常激动,“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支持,真不知道这生活如何过得下去……

  “去年12月我母亲因为消化道出血在兴义市医院住院10余天,农合报销了一部分,自付了8000余元,我刚申请了医疗救助,预计可获得5000余元救助款。”吕元元说,昨天他把全部材料交到了乌沙镇民政办,预计款项很快就能拨下来。

  乌沙村党支部副书记梁敏告诉记者,张朝琴家是村里的重点关注对象,对她家尽最大努力帮扶,真正把国家的好政策落到最需要的家庭里。“现在国家的各项政策都非常好,相信有党委政府的帮扶和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好。”年纪小小的吕元元语气坚定。

  【幸福故事】

让生活充满希望

见习生 余光燕  丹寨县扬武镇朱砂村的马定燕曾经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4年前随着儿子的出生,更是为这个家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然而,病魔的肆虐使一切美好和憧憬成为了昨日黄花。先是婆婆被查出患了乳腺癌,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后仍不治离世,几天后,公公因悲伤过度也去世了。更不幸的是丈夫随即查出患有肝硬化,为挽救他的生命,马定燕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最终,依然没能阻止丈夫的离去。看着家里仅剩的5分田地和空空的四壁,以及仅有8个月大的儿子,想想因治病而欠下的大笔债务,马定燕抱着头蹲在门边,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在何方。

  朱砂村村委会了解马定燕家的情况后,立即帮助她申请了农村低保户,让这个家起码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每个月的钱虽然不多,对我来说却是救命钱。”马定燕说,看着儿子一天天健康成长,乖巧懂事,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和安慰,再加上低保每年都在涨,也让她和儿子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如今儿子快四岁了,马定燕在半年前将儿子送到离家仅几分钟路程的幼儿园,腾出了照看儿子的时间,在政府的帮助下,马定燕参与到当地的“锦绣计划”中:从公司拿绣片到家里来绣,再交给公司,每月能有上千块的收入,又可以接送孩子。“去年村委会给儿子凑了800多元交学费,今年又申请了免学费名额。现在国家政策好,以后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都免费,减轻了我家的很多负担。”马定燕说,过年之后,她打算多接点其他的针线活,这样收入会增多。“先把债还上,然后存点钱,以后儿子长大了,用钱的地方还多呢。”如今的马定燕不仅脸上多了笑容,心里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记者手记】

   摸得着的幸福 王淑宜

  两组沉甸甸的数字。

  去年,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再次提高,惠及344.7万人;我省提前完成十大民生工程,向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资金1.52亿元。

  贵州在改变面貌的路上,不断传出“好声音”。而这两组数字带来的“好声音”,意义却有些特别。特别之处,在于政府和社会不间断地向困难群体送去关注和温暖,让这些更需要得到关爱的群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贵州摆脱贫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任务很重。这份“”,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为数不少的城乡贫困人口和残疾人群。为他们圆梦,是政府和社会须臾不能忘记的责任。圆他们的梦,说到底,是要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中,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圆了他们的梦,社会稳定就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就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采访的16岁残疾少年黄少焕,通过救助在“圆梦”。她父亲感言:“这不仅弥补了她的人生,更重要的是给了她公平过自己人生的机会。”这可以说是道出了许多困难群体成员的心声。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贫弱无助,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期盼之声。但在旧时代,那也只能停留于一种声音。只有在今天的中国、今天的贵州,困难群体的梦,才能一步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