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发展加速期 专家期待“百花齐放”(组图)

06.11.2014  18:17

人民网哈尔滨11月6日电(杨海全)作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在日前的第三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介绍,产业标准体系、准入制度、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等系列措施将出台,我国机器人路线图以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也有望制定出台。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迎来发展加速期,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百花齐放”,形成规模。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研发的智能月球车。杨海全 摄(资料图)

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数据,2011年国际机器人市场销售16.6万台,销售额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46%。加上机器人系统集成和周边设备,市场规模约255亿美元。随着新兴应用领域扩大,预计2014年后全球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将新装16.7万台,主要市场逐渐由欧美地区转移到亚洲地区。

人力成本逐步抬升、劳动力结构性供给下降,以及新兴经济体间竞争加剧、欧美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等复杂局面,正倒逼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各行业对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的需求已呈井喷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杜志江说,研制机器人的初衷就是希望机器人帮助人们工作和更好的生活。机器人可以做人不乐意做的、做不好的、干不了的、到达人类到达不了的地方或者空间。因此,机器人正逐步渗透到我国汽车、电子等制造行业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组数据印证了机器人在中国制造业市场的崛起。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国际机器人联盟(IFR)预测,2015年市场总规模可达3.5万台,规模250亿元。然而,日本每一万名工人中有400个是工业机器人,欧盟每一万名中有250个,而中国只有20个。

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杜所长说,国内机器人制造业缺乏大型支柱企业,未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的品牌,面向市场需求的机器人还有待挖掘。对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政策与经济环境能否持续下去还有待观望。

伴着动感的音乐,机器人跳起了当下流行的“小苹果”。杨海全 摄(资料图)

但是,杜所长指出,当前我国机器人已经迎来发展加速期。以黑龙江省为例,目前该省就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机器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等院校49所,在校学生48万人,每年可在机械电子技术、驱动技术等机器人相关技术领域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工大博实的码垛机器人在同行业领先;焊接所、四海科技、华崴焊切在自动焊接切割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盛世碟式无人机开始产业化。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制造能力可形成对机器人产业的有力支撑。哈尔滨规划的机器人产业园区位于哈南工业新城,总体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正在分步实施。机器人孵化器已聚集了一批企业。

机器人产业发展要‘百花齐放’,形成规模。”在杜所长看来,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大,专业服务型机器人如医疗健康和农业、建筑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也是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应该从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布局,切忌一窝蜂、重复性建设;在成果、技术转化、资本介入形式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机器人各领域和各行业间也应该面向市场,找准切入点,研发低成本、通用型的、特殊用途的机器人;不仅要注重产业化、而且要注重机器人高端技术的研究、从整体制造、应用,到基础零部件领域尽快形成国际竞争力、打造几个国际顶尖的机器人企业。

相关新闻: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记者带您走进神秘的机器人世界(组图)

日本机器人参加“高考” 目标考入东京大学

我国自主研发双极膜法烟气脱硫技术在黑龙江省中试成功

哈工程自主研发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打破国际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