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

13.08.2014  19:01

   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

  国务院原副总理 回良玉

  日月其迈,唯心维初。

  流逝的时光如同涌动的大潮,明明暗暗、起起落落,带走了多少往事,湮没了无数记忆,最后留下的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珍藏、珍念。记忆的河床上,金子在发光,河水在低吟,我心始终是民族心,“民族”二字与我有不解之缘、难舍之情、相拥之命,民族工作是给我感触最大、感慨最多、感悟最深的领域之一。

  我在孩提时,就知道自己是回族,不可以吃猪肉,遵循着回族的生活习俗。上学识字了,会看清真寺前的宣传栏,知道族和教有别,不可以把民族和宗教划等号,不能把民族习俗说成是宗教信仰,但在各民族群众中有不少人都程度不同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参加工作后,虽然不直接从事民族工作,但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有时遇到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组织上还会安排我们出面做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往往收到好的效果。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使我认识到,尊重民族习俗很重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很重大,民族问题轻视不得,民族工作忽视不得。

  到国务院工作后,有机会参与、亲历、见证了十年极不寻常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思想和认识不断提高和升华。我感到,越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越是凸显。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多宗教共生的世界,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多民族国家治乱兴衰、各族人民福祸荣辱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我们执政兴国、治国安邦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工作。在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少数民族群众的聪慧憨厚和生活艰辛,给我很多感动,也让我倍感责任重大;民族地区的天籁大美和发展滞后,给我很多惊叹,也让我倍感压力巨大;民族问题的复杂、民族政策的敏感、民族工作的繁重,给我很多敬畏,也让我倍感使命伟大。可以说,我对民族的“识”与日俱增,为民族的“业”与日俱谋,和民族的“情”与日俱深,心灵和情感不断得到洗礼和提升,对民族情谊有了更多的体察、体会、体悟。

  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饱含着各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各民族之间的兄弟之情,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欣赏之情。我们伟大祖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间自然接近,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各民族的血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古语云:“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民族之所以丰富多彩,中华文化之所以亮点纷呈,就在于我们的民族多样性。没有民族的多样性,就没有这么多色彩、这么多服饰、这么多饮食、这么多风俗,也就没有这么多人们所品味的、所欣赏的、所追求的、所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多民族,使我们的祖国更绚丽多姿、更灿烂多彩、更丰富多元,更强大富饶,更加有看点。历史和现实一再印证,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也凝结着党和政府对各族群众的关爱之情,对民族工作的关切之情,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注之情。古人讲:“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少数民族群众很淳朴,也很懂得感恩;很讲感情,也很怕伤了感情。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坚持走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切实遵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我国国土面积有64%、陆地边界有86%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大多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国境前沿区,不少是山区、牧区、高寒区、干旱区,相当多的地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这些年来,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牧区发展、特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等规划和政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族地区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家庭,能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民族工作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深感荣幸、受益终生。回首往昔,民族的人、事、情始终历历在目、清晰可见。甚至,融化成一坛酒,历久弥香;成长为一棵树,日见郁葱;潜伏为一首心曲,总是在不经意间不期而至,在寂静之时悠然而来,有时在喧嚣和忙碌中锵然而起。现在,我把这坛酒打开、把这棵树画出、把这心曲弹响,细细品尝、品赏、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