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今年春季造林进度快质量好

03.05.2016  18:46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2月14日召开全省造林绿化推进大会精神,督促各地抢抓春季有利时节开展营造林,省林业厅按照厅营造林联席会议制度要求,由厅领导带队,分赴各市州开展营造林巡查督导。根据各组报告,截止3月底,全省已完成造林520.23万亩,占计划数528.22万亩的98.49%。其中人工造林完成237.95万亩,占计划数243.07万亩的97.9%(退耕还林完成127.76万亩,占计划数130万亩的98.28%)。仅有4个市(州)剩余少量任务需在雨季完成。总体来看,全省营造林工作推进迅速,进展顺利。

一是全省造林绿化推进大会召开后,各市州相继召开市州级造林绿化推进会,就如何落实省造林绿化推进大会精神,抓好各地造林绿化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加强部门协调,积极开展坡耕地土地属性调整工作,为实施退耕还林作准备。如毕节市林业局与国土局召开联席会议,就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基本农田调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六枝特区结合农村不动产调查,林业局与有关单位对接,对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区15-25度坡耕地进行全面调查;三是积极落实挂图作战。根据孙志刚省长“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办”的要求,各地迅速开展资源调查核实,摸清地块面积、权属和经营方向,根据资源数据定制规划方案,有的县区已将造林地块落实并建立了图库,行动较快的关岭等县已完成挂图制作。

退耕还林是绿色贵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主要措施,各地在工作中加大精品点建设,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加入,有力地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如威宁县迤那镇中心村结合地方土壤气候特点,依托退耕还林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打造精品苹果园2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铜仁市把退耕还林作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引导群众实施退耕还林,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抢抓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机遇,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该市碧江区将育苗与观光旅游结合建设苗圃小镇,在满足退耕还林所需苗木的同时,辐射带动项目区近1000户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观光旅游,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六盘水市则依托退耕还林工程,通过“三变”改革,将农民的承包土地变为资本,把国家的补助变为农民的股金,使农民变为股民参与合作社经营,确保耕地退得下,农民能致富,真脱贫。

毕节市自去年以来,按照“政府限价、乡镇(林场)组织、就近育苗、定向供应”的方式,探索保障性苗圃基地育苗为主、社会苗圃基地育苗为辅的苗木生产供应新机制。一是对利润较低的生态苗,由12个国有林场建立生态保障性苗圃负责育苗,仅2015年就育苗3990万株,为2016年造林绿化工程所需苗木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对利润较高的经济林苗木,则由乡镇政府与当地育苗单位签定订单或合同,就地组织育苗,以确保品种和苗木质量符合造林所需。如七星关区安排资金3000万元,由公司建立免费苗木超市,统一生产供应刺梨产业发展苗木。黔西县采取合同订单生产方式,由县农业投资公司统一生产供应绿化和经济林苗木。通过保障性苗圃建设,改变过去造林工程用苗主要靠外调的做法,提高了乡土树种使用比例,确保了造林质量。

平塘县充分利用国家农发总行与国家林业局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将国有固定资产和国有林场的林权作抵押,财政担保,争取贷款3.2亿元,大力发展刺梨产业,在通过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已建成6万亩刺梨的基础上,利用贷款资金再发展剌梨10万亩,解决了林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六盘水市将退耕还林与农村土地确权结合,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土地丈量和工程验收。毕节市林业局出台《委托第三方参与林业生态工程检查验收试行办法》,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委托第三方检查验收,金海湖新区正在准备试点。第三方的参与,改变了林业部门既宏观管理又具体操作的境遇,使林业部门从繁杂的检查验收事务中解脱出来,缓解地方各级林业部门(特别是乡镇林业站)人员编制和技术骨干普遍缺少的难题。理清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检查验收结果更为公平客观。有利于化解林业部门工作人员的违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