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奔小康
“你采访走后,我们按照上面精准扶贫的要求,今天把贫困数字搞准汇总上报了,全村还有贫困户135户、贫困人口417人。尽管以前脱贫致富有些成绩,但我们还不能松劲歇气。”11月24日,沿河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支书朱永学在电话那头对记者说。
一口刀是我省贫困和反贫困的缩影。从村名即可感知生存环境较差: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土地切割零碎,居住分散。近日,记者远远看到,多个寨子处在半山,长长的山梁形如一把横放的长刀。
此前,这里很贫穷,尤以高毛组为最,人多田少又缺水,村民吃米喝水是最大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该村实行土地承包改革,该组当时共有34户人家,仅有一丘1.5亩的田,可以收获350公斤大米。
此外,交通十分困难,遇到天干时节,一天一个人只能用沿河当地特有的木背桶背来3桶水。
朱永学:“由于户户都想争田,但它面积太小,不好划分,吵来吵去分不下去了。当时我还是村副主任,就提议由两户人家组成一股按年轮流种这丘田。”
在后来的实际轮种中,村民为了省心又进行了二次划分,从1984年起,每家每年轮种。村民田桂花对记者说:“这块田还是集体的,各家各户按照签字画押的顺序,一直在轮着种。我家要到2018年才轮到。”
和高毛组一样,该村的主粮为土豆、玉米、红薯,村民吃米饭当吃肉。20年前,有干部到村里讲要帮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很多村民就呛话说:箩筐装着大道理,只要喝水吃到米!
然而,艰苦的条件没有困住想过好日子的村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从2003年以来,在党建扶贫队和其它各种力量以及村支两委的带领帮扶下,全村11个村民组的村民战天斗地,修路引水兴产业,生活生产条件和环境、贫困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村民随着收入的增加,顿顿吃白米饭早已不是难事。在解决饮水困难、部分人家喝上自来水后,2014年,该村在周边率先实现了公路组组通,里程总计22公里。
目前,该村共种植核桃、茶叶1300亩,牛羊存栏1400只和320头。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约为4600元。
记者看到,因为近年修公路被占,高毛组的“唯一稻田“被分成了两半。由于打成水田漏水变多,加之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该田实际上已经改种耐旱作物。这意味着,打田栽秧已成为了部分村民人生的遗憾与梦想。
为了让一口刀尽快脱贫实现小康,铜仁市和沿河自治县从今年起进一步加大了对该村的帮扶。今年,着手硬化6.6公里公路,到后年全部完成硬化;利用项目资金帮助30户人家实施危房改造,资助自愿搬迁的人家进行移民;引进龙头企业种植500亩中药材,帮助村民在核桃地中套种黄花菜、大豆等矮杆作物;利用溶洞、天生桥等资源发展农家乐。
民生得到极大保障。全村今年有99%的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并对大病患者进行救助,村民不再因病致贫、返贫。两名贫困学子每人每年还得到补助1500元。
据悉,国家级贫困县沿河近年来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实绩,但因基础差、任务重等,全县需要实施的精准扶贫人口仍有141650人。预计全县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达到68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6%,净减贫人口达到3.72万人,实现整县“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