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贵州战法”之二·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大迁徙 大格局 大布局
贵州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大文章,188万父老乡亲跨过千山来,奔向幸福去,把安居乐业梦想扎根在城市新家园。
2015年12月2日,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乌蒙山脉、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一场壮阔大迁徙全面铺开。
省委、省政府精准把脉、精心谋划,创造性探索出“六个坚持”到“五个体系”的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用不到4年的时间,全面完成188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迁群众从“忧居”到“优居”,从“苦业”到“乐业”的巨变。
搬迁群众家家户户都在家里显眼处挂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大山里的老破屋,一张是现在的新生活。新与旧,苦与乐,新市民们要把两张照片作为“传家宝”传下去,永远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大迁徙:188万人告别深山搬新居
清晨,兴义市洒金街道搬迁户刘胜捌轻快地骑着电动车,前往家附近的林下菌药基地上班。“我是从晴隆县中营镇搬来的,政府帮助找到了工作,现在每天最少有80元收入。”
刘胜捌工作的林下菌药基地,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已形成树梢结板栗,树干长石斛,林下种香菇的立体产业体系,给搬迁群众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住上新家,有活干,家里的土地流转给村里做产业发展…….”细数着这一桩桩“喜事儿”,刘胜捌心里美滋滋。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十三五”期间,贵州搬迁总规模18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4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188万人的大迁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
在实践中,贵州创造性探索出了“六个坚持”,即坚持省级统贷统还投融资机制、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以产定搬以岗定搬。
四年多来,贵州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全省建成安置点946个,累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搬迁入住188万人,其中城镇化安置179万人,占比95.2%。
大格局:“五个体系”安居乐业快融入
8月18日,家住榕江县丰乐社区的搬迁户杨国政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旅游”,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社区组织的“老乡亲城一日游”活动。
活动中,移动支付、一体化购物、网上缴纳水费……“一站式”便利服务,让杨国政坚信自己很快就能适应城里的生活。
“让我们荡起双桨……”8月10日下午四点半,清晰嘹亮的歌声从仁怀市凤凰社区的“四点半”课堂中传出。这个暑假,课堂每天开设绘画、唱歌等6个班,社区80多名孩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假期。
搬迁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老乡亲城一日游”“四点半”学校,是贵州全方位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后续扶持的缩影。
2019年2月,贵州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后续扶持制度性安排,着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在铜仁市碧江区矮屯安置点扶贫车间,搬迁户蔡世萍和老伴编制藤制品,一天能赚90元。老两口说,“要不是好政策,我们两口子还在大山里打转。”
在后续扶持中,贵州把就业放在最突出位置,全力做好搬迁劳动力就业服务指导。通过发展产业、对外劳务输出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截至8月7日,全省有搬迁劳动力家庭40.54万户96.56万人,已就业88.13万人。
大布局:精准施策推动城乡结构优化
初秋。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居民文安梅每天晚上都去广场给游客表演,和她一起跳舞的100多名群众,都是从大山搬出来的贫困户。
文安梅的家乡三宝彝族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围绕就业就学就医,小镇配建了占地300亩的产业园,入驻的9家企业提供3000多岗位,配套教育园区保障从幼儿园至高中“家门口入学”,两个医院方便“家门口就医”。
在迁入地解决就业就学就医,当地还围绕迁出地做文章。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迁出地“老三宝”因地制宜发展养鸡、养牛、天麻种植等扶贫产业。目前全乡累计实施扶贫项目26个,累计分红377.14万元。
如今,全乡1233户5853人全部搬入小镇,成为新市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晴隆县城镇化率由搬迁前的28%提升至41%。
易地扶贫搬迁,须精准施策。“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贵州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创新“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举措,从省级政策层面作出了长远性制度性安排。衔接好搬迁群众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
仅2017年,省级层面先后出台17个政策性文件,从系统工程视角建立和完善城镇化集中安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新市民”进城,大量劳动力向城镇集中,为贵州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至2019年末,贵州城镇化率已接近50%。易地扶贫搬迁从布局上推动了城乡结构优化,实现了城镇化速度和质量双提升。(记者 赵勇军 刘悦)
[责任编辑: 刘菲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