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轻可自愈重症凶险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丰台区朝阳区等多家幼儿园出现手足口病聚集感染病例并已停班停课,手足口病再次引起家长担忧。6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今年1到6月份全市手足口病病例,共计13287例,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2.97%。其中,重症24例,比去年同期下降59.32%,聚集性疫情361起,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8.36%。
首都儿科研究所感染科主任医师邓莉表示:“手足口病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从目前接诊病例来看,今年手足口病的发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且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无需采取特殊治疗,大约一周就可自愈。而重症患儿,只要早发现,早到正规医院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家长无需‘谈病色变’”。
今年患儿病情多以轻中度为主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以4至9月份为主,因为病毒喜热喜潮湿,所以每年5至7月为发病高峰。今年手足口病的疫情并没有往年那么严重,相对比较平稳。与往年相比,今年四五月气温不高,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也比往年要晚一些。就目前的就诊情况来看,今年的患儿病情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患儿不多见。”邓莉说。
手足口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多,且潜伏期内无症状但已具有传染性,所以防控难度比较大。据邓莉介绍,一是密切接触,这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二是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通过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可发生感染。另外医源性传播也可能造成感染,如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等造成传播,但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由于儿童免疫功能没有发育好,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差,再加之小婴幼儿自控力不强,有洗手不认真、吃手、摸眼睛、摸鼻孔等不良习惯,很容易被传染上。”邓莉说:“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多发,成人在抵抗力下降时也有可能患手足口病。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多为隐性感染,即没有症状但会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排出病毒,造成感染传播。因此成人需要做好防护和个人卫生,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孩子。
出现嗜睡、抽搐、呕吐症状应立即送医
据了解,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导致的症状都属于普通病例,多数患者一周左右能够自愈,少数患者可能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其中一种叫做EV71型的肠道病毒,威力最大,容易导致病情发展迅速,1—5天左右会出现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困难、咳嗽、四肢发凉、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等症状,极易导致最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但EV71病毒感染引起重症手足口病例和死亡病例在全部手足口病例中也仅占很小比例。
“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精神状况,有没有嗜睡、抽搐、呕吐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要立即送医院。”邓莉说,“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跟感冒相似,家长可能会忽视,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是一旦孩子出现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疹,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邓莉说。
但是,很多家长现在对手足口病很紧张,认为孩子患病就要打针吃药。对此,邓莉说:“其实如果孩子病情很轻医生不会开药,只会叫孩子在家休息,这是因为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7天就会自己好。如果孩子患病后,仍然活蹦乱跳,可不必太担心,一旦出现嗜睡,精神萎靡等情况,就要格外留心。”
其次,要控制好体温。“高烧会引起一系列反应。”邓莉提醒,38.5度以下的发烧,可采取物理降温,但38.5度以上,则要服用退烧药。“应记住多喝水”,邓莉强调,“目前治疗手足口病还没有疫苗和特效药,但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抵抗病毒的能力,所以家长不要过分紧张。”(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