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争议发酵 交警提醒北京司机驾车守德

06.05.2015  15:52

从舆论一面倒地支持到飓风般地谴责,一天时间里,“成都女司机被打视频”中的女司机卢某成了舆论焦点。打人司机张某行车记录仪所拍摄视频曝光后,舆论立即反转,表面上是针对卢某个人,但记者上午采访到的交警、驾校老师及心理学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公众找到了一个谴责“无车德”司机的机会,发泄长年被迫忍让的愤懑。

并线和别车不构成刑事犯罪

截至今天上午10点半,在新浪网上关于此次纠纷“主要该谁负责”的调查中,超过77%,约7.5万名网民把票投给了女司机卢某。卢某昨天接受采访时的一句“我这么多年的开车经验,在那样的距离我变道是没问题的,不会导致他踩急刹车或者怎么样……”非但没有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清楚,反倒激发了公众更大的愤怒:不知你以前已经坑害了多少人。

今天上午,北京市律师协会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金澎律师向记者表示,从目前行车记录仪上显示出来的细节,他认为双方虽然有互相别车的行为,但从后果上看还不能构成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中对于‘追逐竞驶’是有明确概念的,主要针对的是飙车行为,但他们这次互相别车,明显事出有因,并不是飙车,而是开斗气车,并且从交通的角度上来说,并未出现交通事故,酿成死伤的严重后果。

至于张某的打人行为,是属于寻衅滋事还是故意伤害,还要看最后警方能够取得的证据才能有定论。

缺德”驾车行为易酿事故

记者上午采访西城、丰台等多个交通支队的一线交警,类似这种“只考虑自己方便,不顾及其他交通参与者安全”的行为,在北京的道路上一点也不罕见。综合一线交警的意见,目前在北京因“车德”问题引发的典型事故或纠纷中,除了高速行驶中毫不考虑后车安全的并线之外,在拥堵道路上逆行加塞、该让行时反而抢路、辅路进主路不观察车辆、在狭窄路段违法停车阻碍通行等几种行为,都非常容易引发纠纷,给“路怒症”火上浇油。

一线交警根据日常工作经验总结说,从支路或辅路驶入主路时,很多司机不会注意减速或停车观察主路环境,而是一脚油门直冲出去。如果此时主路上恰有车辆经过路口,必然需要急刹车或急打方向盘避让。

还有是在车流集中的狭窄道路随意路侧停车。”一位丰台交警告诉记者,常有司机在非常窄的道路上,把车停在路边,人就不知去向。双向通行的车辆只能在大约一个半车道的空间内会车。因这类停车而造成的剐蹭、纠纷,几乎天天出现。

在朝阳区酒仙桥北路,最狭窄处仅容上下各一条车道,但在出现堵车时,几乎每一次都有司机逆行至堵点,与对面来车面对面时,再准备强行并线返回车道。附近居民陈先生说,如果司机们能按照秩序排队,即使堵车也能慢慢挪过去,但正常排队的司机们发现,如果不加塞,几个小时也过不去,于是出现恶性循环。

在东方时尚驾校从事多年法培工作的张丰光先生说,这次成都的事情,更加说明了许多司机在最初的驾驶员培训时就没有真正理解交通法。“卢某的强行并线行为,不只是给后车带来危险,她自己也一样是处于危险当中。如此快的车速,如果后车司机走神,损失最大的恐怕是她本人。”张丰光说,这样的司机往往有同样一个心理:反正后车不敢撞我。而这和许多行人闯红灯时的心态相仿,也是他们心态上没有进入文明的汽车社会的一个具体体现。

开车上路,要敬畏交通法,要知道什么时候有权走,什么时候必须停一下,不能永远都是别人必须让我。”张丰光说。

成长背景决定法治意识

欣荣恒运心理咨询公司咨询师胡海波认为,当下的城市里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强调个人自由,而缺少对于规则意识的灌输。“家长总是用‘孩子还小’这种话来应对规则的管束,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家长本身也没有多少规则意识。”他认为,恰恰是这样的教育环境大行其道,让孩子们从小就不会为他人着想,类似卢某这样的司机,今后一些年头里并不见得会有所减少。

现在40岁以下的人群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但他们的父母可是经历过的。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自觉地把当年排长队抢日用品、抢粮食的心态传播给下一代,很可能会给下一代的意识深处造成‘我不抢就活不下去,至少是不能活得更好’的概念。”胡海波说,这样的心态造成了人和人之间几乎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反映在驾车上面,就会成为相当典型的“无车德”。本报记者 安然 J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