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教育项目
2015年12月29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贵州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民族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随后,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12月30日,召开了全省民族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讲话指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在“十三五”时期,实施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能力提升“双百工程”、民汉双语教育、民族学校信息化建设、民族教育研究与改革试点。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推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
为落实好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深入开发利用好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功能。从去年开始,省民宗委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办了民族语言文字、苗歌、侗歌、民族蜡染、民族刺绣、民族剪纸等9个民族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班,为“十三五”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全省的普及推广打下了师资储备的基础。
今年4月,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民族教育工作新发展新跨越。
按照省民宗委、省教育厅2016年培训计划安排,今年6月起,委托贵州民族大学举办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班,培训内容含民族传统手工艺、民族歌曲教唱、双语教学等。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关注举办培训班的情况,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百名教师在贵州民族大学参加“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活动
“六天,很短,但烙下了我人生轨迹的深深烙印。”
6月13日至6月18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统手工方向)师资培训班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名教师参加培训。贵州省普安县龙吟镇民族中学校长朱利兴在培训结束后,向培训班交了一篇3000字的学习心得和两幅处女作。同朱利兴一样,全班每一位参训学员都交了一份学习心得和作品。六天很短,但在学员们心里留了很多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把发挥民族教育特色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
培养民族文化继承者
“我粗大的手指捏着那颗象有上百斤重的绣花针,把那颗丝线三分开,在我画而不像画,花而不像花的自画线条上,一针一针地按回针、柳针、平针、长短针……一种一种的针法,小心而慢慢的,在刺绣布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笨拙的绣我的《牡丹》。”这是朱利兴学习心得里的一段话。一个抗过锄头,犁过田,挑过扁担,捏过镰刀,写过毛笔字的朱利兴,从未拿过针和线,拿着那一颗小小的绣花针,他感觉很重。
25年的教育工作经历,朱利兴经历很多。自打他担任校长时起,就思考着:怎样把教学质量提高?如何将学校办成品牌?什么时候才能让苗家的大山里的孩子培养成才,带动家乡富裕?
朱利兴在摸索中前进,他打算先抓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再来丰富学校的课外课堂,狠抓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从2005年起,普安县龙吟镇民族中学在教学课的基础上渗透民族民间文化——射弩和民族山歌进校园,得到了省州县各级部门的认可。
民族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朱利兴的办学理念遭到少部分老师和家长质疑,总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影响了教学和学习。朱利兴曾犹豫过,是不是要丢弃“民族文化教育”这个拖斗?但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告诉他:不能。而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更让他坚定了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相结合,决不能丢掉本民族文化的教学工作。
黔西南州义龙试验区鲁屯中学美术教师倪海莲,通过培训后,对民族文化进校园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她希望继续努力做好学校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考查调研工作,把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的更好。
在此次培训班里,80后教师张玥唯很有感触,她是贵州师范大学的一名任课教师。2012年,她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硕士毕业后便回到贵州任教。她感觉到,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是植入于我们体内的最根本的精神内涵,是一种与身俱来的“文化输入”。教学则是一种文化输出,教学的成果是设计,设计就成为了民族文化的载体。
谈起培训感受,她说:“在整个培训中,特别感动的是岳红霞老师和‘叶脉绣’创始人杨丽老师对我‘一对一’的悉心教授与指导,让我从一名贵州民族文化爱好者和传播者真正成长为一名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也更加坚定了我为这块热爱的土地继续奉献的决心。”
对于未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张玥唯希望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地完善自我,积极地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手工艺的实践中,以身作则,切实地承担起传递信息与知识的义务与职责。
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此次培训班的老师,是由省民宗委和省教育厅专门聘请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艺人、专家和企业参与其中,除了理论探讨以外,还对所有参训的学员进行实训指导。
黔西县非遗传承人岳红霞,12年的教学经验,在她看来,民族文化进校园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能结合本地实际,把当时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承和普及开来,尽量使学生都能有一技之长。此类培训班要多办,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解决民族文化方面师资匮乏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培训,也有利于各地教师之间的互通交流,取长补短,使民族文化的教学更加优质。
凯里学院副教授吴安丽则讲解了《民族蜡染简论》,并指导学员进行蜡染实训操作。吴安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族文化进校园非常有意义。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贵州现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校园传播,让学生掌握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蜡染艺术,感受蜡染魅力的同时,构建传承人培养的有效模式,以实现蜡染艺术提高创新为目的。通过引导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培养学习、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拓展,广收博取,使其艺术语言更为丰富。蜡染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精神。以蜡染艺术传承教学与推广为切入口,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充分挖掘蜡染艺术内涵,通过学习、研究、传承、创新,在学习民族文化、传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深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此类培训班很有必要长期开办,时间上可以更长一点,教学设施要有固定场所,有固定教学设施、材料、设备。”吴安丽说。
省商务厅市场秩序处处长杨文莉在探讨民族传统手工与市场前景时说,省商务厅以加强文化工作与经贸工作融合为宗旨,运用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用经济提升文化形象的手段,积极组织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内外市场,把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杨文莉认为,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民间艺术,认识其价值和地位,对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使之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同时在传承的过程中加以创新,通过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把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让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人所认知认同。
省民宗委领导高度重视
为落实好此次培训工作,省民宗委和省教育厅联合下发通知,从全省各地挑选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理论,剪纸、蜡染、刺绣实训操作等。
省民宗委文教宣传处处长黄家逊表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为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为不同民族的学生学习其他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为不同民族教师了、解研究各种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平台。 特别增强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尊重、文化欣赏、文化自信意识。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统手工方向)师资培训班是省民宗委和省教育厅共同推进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师资力量、丰富和拓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内容、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措施。”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统手工方向)师资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省民宗委巡视员刘晖说,经过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多年的耕耘和努力,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的项目学校数量和项目活动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5年起,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积极协调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力量,充分发掘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统筹结合“五个认同”教育核心内容,强化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推进工作,力争打造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