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扶贫攻坚着力从十个方面抓好产业培育
织金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乌蒙山片区特殊类型贫困县、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县,扶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目前全县还有20余万贫困人口。为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切实加快农业产业扶贫攻坚步伐,该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着力从十个方面抓好产业培育,扎实走出一条具有织金特色的贫困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示范带动,抓好扶贫产业布局。该县根据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低纬度高海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气候比较明显,降雨量较为充沛,立体气候突出的特点,以“424”为主干:4条高速公路(“厦蓉”、“织纳”、“黔织”、“织普”)、2条铁路(“黄织”、“林织”)、4条县级公路(织金-鸡场,织金-白泥、织金至实兴、织金-大平),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十特十园百基地”产业布局:即十大特色农业产业、10个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和100个三大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精致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45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2个、休闲养生产业基地53个)。
二是发挥优势,抓好扶贫产业结构优化。立足织金特色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原则,实行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每年稳定种植烤烟2.4万亩左右、脱毒马铃薯20万亩、精品蔬菜20万亩(竹荪4万亩)、中药材15万亩、特色杂粮20万亩、优质油菜10万亩;新增人工种草5万亩、新增核桃种植7万亩、新增高山生态有机茶种植4万亩、新增精品水果种植4万亩。
三是做大做强,突出扶贫基地建设规模。支持和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产业发展集中度,建设优势产区,着重打造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特色农业扶贫生产基地。通过四年努力,到2018年,建成省、市级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10个(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园区4个)以上、县级农业扶贫示范园区30个以上、精致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45个(其中规模化养殖场百头牛场5个、千头猪场5个、千只羊场15个、万羽禽场5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2个、休闲养生产业基地53个(其中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2个)。
四是外引内联,提高扶贫产业合作经营水平。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8年,建成或培育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县级龙头企业30家以上;引进龙头企业10家、资金1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培育出1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5个以上贵州省著名商标、15个“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名优农产品,建成大型农产品市场2个,新增农资配送中心1个,新建改造提升农村综合服务社150个,新增农村超市网点50个。
五是合理布局,发展扶贫产业特色网点。按照规划,遵循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的原则,大力推广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发展林下药材、林下养殖、种草养畜等立体产业模式,因势利导,明确各乡镇(街道)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完善村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从而达到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培育壮大十大特色农业产业:烤烟、脱毒马铃薯、特色蔬菜(竹荪)、中药材、特色杂粮、优质油菜、人工种草、核桃、高山生态有机茶、精品水果。
六是示范带动,做大扶贫产业发展平台。支持和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扩大产业发展集中度,建设优势产区。要突出地方特色,重点选择在高速公路、铁路、省县道公路沿线及交通便利地方建设,着重打造具有民族风情和生态休闲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和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特色农业扶贫示范园区,打造一批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发展平台。到2018年,建成省、市级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10个(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园区2个)、县级农业园区30个以上、精致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45个(其中规模化养殖场百头牛场5个、千头猪场5个、千只羊场15个、万羽禽场5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2个、休闲养生产业基地53个(其中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2个)。
七是壮大企业,不断拉长扶贫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工程的实施,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做好龙头企业与贫困村贫困群众产业开发对接,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扶贫加工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大力发展优质核桃、杂粮、干鲜果品、中药材、油料作物、畜禽产品、精品蔬菜、竹荪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导农民自愿建立合作经济组织,以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扶贫龙头企业联姻,建立扶贫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实现“小群体”共同对接“大龙头”,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优势。
八是培育市场,畅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重点,以中小型市场、农资配送中心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开展智慧营销,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体系。到2018年,建成大型农产品市场2个,新增农资配送中心1个,新建、改造、提升农村综合服务社150个,新增农村超市网点40个。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资配送能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能人、农民经纪人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等成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切实解决好“小生产”和“大市场”的产销矛盾。通过农展会、网上销售、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努力拓宽农特产品市场。
九是突出特色,发挥扶贫品牌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开展品牌包装、推介、展销等促销活动,加强产品的质量认证和监管,重点培育和打造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坚持以“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品牌为统领,重点打造1—2个特色品牌,提升织金竹荪等特色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加强“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基地建设和申报认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18年,培育出1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5个以上贵州省著名商标,15个“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名优农产品。
十是注重科技,抓好扶贫技术指导培训。加大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大力推广集成配套技术,推广普及畜禽养殖新技术,动植物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大力推广一年多熟栽培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出率。大力推广标准化、无公害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扩大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确保质量安全;依托阳光工程、绿证工程、科技入户、“以一带十”农村能人带动脱贫工程等,对实施产业开发的贫困群众进行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提高贫困农户致富技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每年培训8000人的致富能手,带动8万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