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扶贫让深度贫困村成为“大学生村”

18.10.2017  17:54

    新华社贵阳10月17日电(记者黄勇贤 李平)今年37岁的向敏是在贵州贫困山区执教了13年的小学女教师。她没有想到,她教过的一个小学毕业班的16名学生今年同时考上大学,而且去学校前相约一起回到母校看望她。

    那天,学生们把向老师家挤得满当当的。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在老师家里,一起开心地做饭吃,其乐融融,师生再次共度了半天难忘的时光。

    这些孩子都是贵州省仁怀市大坝镇新田村人,而新田村是当地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在村里今年参加高考的60名学生中,考取大学的有43名,另外还有12名学生考取高职及专科学校。考上大学的孩子里,有16名是向老师教过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

    新田村人口8234人,贫困户269户,839人。当地人家能有孩子千辛万苦考上大学本已不易,而考取大学后的生活学习费用对贫困户来说也是个重负。

    因为穷困,过去新田村许多村民走出闭塞的山区到外地务工。可是因为文化程度低,多数只能从事繁重而收入低的体力活,吃了不少苦头。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教育扶贫力度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孩子得以完成学业,考取大学,而大学期间的费用国家也给与较多的减免和资助,让他们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村民陈朝光是新田村的极贫户,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今年考上贵阳师院。他48岁的妻子王正荣身体不好,留守在家,而他则选择外出打工。王正荣说,为了孩子上学,家里贷了好几千元钱。丈夫今年外出打工很长时间了,没文化,没技能,连自己生活都很成问题,也因此一直没有回家。

    村里的干部告诉她,她孩子从今年开始,每年可以得到政府将近13000多元的资助,包括孩子假期回家的路费都安排妥当了。愁眉苦脸坐在自家门前的王正荣,手里拿着一摞孩子在校获得的奖状,听到村干部的政策解释,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微笑。

    50岁的贫困户蔡回涛有四个子女,全都考上了大学,最小的女儿蔡敏今年考上了贵州理工学院。蔡回涛说,家里只有一些薄田,每年只能种点高粱、玉米,收入也就几千块钱。从小到大,送一个孩子读完书要花10多万,特别是上大学,如果全靠自家解决,非常艰难。

    如今,他的女儿蔡敏大学期间可享受国家特惠贷,免贷款利息,毕业后有13年时间可以还贷。另外,每年可以得到国家1-1.3万元左右的资助。

    “现在政策好,帮助家里解决了很大的困难。”蔡回涛说。

    仁怀市教育局局长陈云说,仁怀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抓,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优先满足,重点保障,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7.9亿元,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目前,当地对贫困学生已经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学段资助,其中每生资助高中阶段每年3000元,大学阶段4000-6000元。

    中国政府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正不断改变着贫困山区的教育面貌。在新田村,一个村一年能够考取43名大学生,这在仁怀市还是第一次。

    在当地,这样的“大学生村”已不是孤立的现象。在另一个深度贫困镇——学孔镇,今年考取大学的学生人数也有100多人。

    “在我们这里,因为家庭贫困而读不起书的事情,再也没有了,真的感谢现在国家的好政策!”36岁的村民闵梅说。

    闵梅有四个女儿,老二蔡敏今年考上了山西太原工业学院。她说,国家的好政策,不但帮助山区穷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而且也在逐渐改变当地农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现在村里不少家庭都改变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男孩女孩都一样。孩子他爸说,自己吃了很多没文化的苦,女孩也是传家宝,只要她们爱读书,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让她们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过上好生活。”闵梅说。

[责任编辑: 吴雨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