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扶贫谱新篇——毕节市扎实推进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纪略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绵延的大山、深切的河谷羁绊着发展的脚步,成为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更是让联合国有关机构将这里划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曾是毕节各县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由国家和市场调入毕节的粮食多达20万吨以上。
穷则思变。面对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毕节人在国务院、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关心和支持下,以绝处求生的勇气,切切实实践行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毕节模式”,创造了一个个扶贫攻坚的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反贫困样板。
高标准升级改造农田,营造水土保持林,举办各种农技培训,变“蛮种”为“科学种”……
毕节试验区成立26年来,各级各部门多管齐下,着力破解人与自然对抗的难题,奋力走出“林粮争地”的恶性循环。农民人均粮食从194.3公斤增加到417公斤,从“吃不饱”到“吃不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彻底实现了人与自然从对抗到和谐的历史性跨越。
在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村,村民陈杰、罗义等创办了利民生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38个村民组2600户农民实现人均种植1亩中药材,每年增加收入数千元。在芙蓉新村,以烤烟为产业的70户农民住进了240多平方米的漂亮小别墅,人均年收入突破6000元。
20多年前,七星关区清水铺镇的南关村因人多地少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百姓生活贫困,是名副其实的“难关村”。如今,这里从赤水河畔到山顶全都种满了椪柑等水果,昔日的“难关村”成了果李飘香的“橙满园”村……
一个个与贫困抗争、向落后决战的鲜活事例,传遍了莽莽乌蒙大地,鼓舞着850万人的绝地奋起。毕节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毕节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被誉为“试验区精神”、“毕节速度”,并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赞誉和鼓励!
“六项措施”
扎实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2012年2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作为乌蒙山片区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于同年9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制度》,汇聚合力共同推进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近三年来,毕节市以第一次部际联席会议为契机,始终坚持“六项措施”并举,扎扎实实推进毕节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
切实加大沟通衔接力度。毕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率队“跑部到省”汇报工作、深入磋商、争取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发2号、国办函35号文件、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上,专门对毕节给予了政策、项目和资金的倾斜。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等22个国家部委先后出台对支持毕节扶贫开发的差别化政策。国土资源部作为乌蒙山片区牵头单位,专门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国务院扶贫办也出台相关文件,对毕节在倾斜安排资金项目、对口帮扶和各类试点、贫困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干部挂职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
切实搞好区域交流合作。为扎实推动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近两年来,在毕节市的积极倡导下,搭建区域合作交流平台,有力助推了乌蒙山片区跨区的市州交流合作。一是倡导召开了系列合作会议。经毕节市倡导,2012年4月,乌蒙片区16个市(州、区)在毕节召开了首届乌蒙片区旅游联盟合作峰会,通过了《乌蒙片区旅游联盟毕节宣言》,一致同意成立“乌蒙片区旅游联盟”合作组织,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逐步规范和繁荣旅游市场,共同打造乌蒙片区旅游品牌;(2013年4月,乌蒙山片区市州政协助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毕节召开,建立了乌蒙山片区市州政协助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2013年9月,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川滇黔十二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在毕节召开,签署了一系列增强区域发展整体实力的合作协议。二是分别签署了系列合作协议。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启动实施以来,毕节分别与昆明、贵阳、泸州等15个地级市(州、区)签署了《乌蒙片区旅游联盟合作框架协议》,先后与四川泸州和云南昭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双向投资等方面增进合作;与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签订了《“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打造资源富集发展“高地”,共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扶贫攻坚、互利共赢”。
切实搞好编制实施规划。毕节市积极配合编制贵州省级乌蒙山片区实施规划和指导做好县级规划的同时,坚持把编制市级《实施规划》作为推动毕节试验区“提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结合实际编制了《毕节试验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毕节市7个乌蒙山片区县均比照市级做法,完成县扶贫产业实施规划编制工作。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与国开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或银政战略合作备忘录,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采取“农户贷款、财政和扶贫资金贴息”等办法来增大扶贫资金投入,变压力为动力促农增收。正在筹建毕节市产业化扶贫投融资公司,融资发展“短、平、快”产业项目,多方整合项目、资金、技术资源投入扶贫开发。积极鼓励扶贫龙头企业采用各种方式投资用于扶贫项目建设,相关部门给予相应支持。
切实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按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大事项目标责任,制定了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柱、以“集团帮扶”为抓手的扶贫攻坚行动推进计划。推进计划涉及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创新扶贫工作等方面,将电力、通讯、扶贫产业园区建设、生态治理、招商引资等覆盖毕节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建设内容加入扶贫推进计划推动实施。
切实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以贯彻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文)精神、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为契入点,以赫章县海雀村为样本解剖“麻雀”,探索建立了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十子机制”(即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在全市推行精准扶贫“四法”(即力量法,以改革的力量拨穷根;十子法,推动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抓手法,扎实深入推进“六个到村到户”;产业链法,引导群众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奔小康),有力助推了全市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程。
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呈现了“六个明显”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毕节试验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呈现出引人瞩目的六大成绩: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1到2013年,生产总值从737.4亿元增加到1042亿元,年均增长20.7%;固定资产投资从831亿元增加到1701亿元,年均增长52.3%;财政总收入从181.7亿元增加到336.9亿元,年均增长42.7%。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经济牵引作用逐步加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9.4个百分点;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各县区自我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比重达到79.2%;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圆满完成撤地设市,毕节、大方同城化提速发展,新建城市道路376公里,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显现。毕节“双双百(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城市”的格局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各县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经济开发区建设协调推进,承载能力大幅提高。5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各具特色,重要区域节点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在广大的新农村,已完成94万户农村院坝和4万多公里农村连户路硬化;将计划4年完成的1.2万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集中到今明两年实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走上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子。这些惠农工程的逐一实施,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也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新的动力。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建成281公里、在建516公里。毕节飞雄机场开通10个城市航线,年度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31公里,新开工建设包括成贵快铁在内的298公里铁路。开工建设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中小型水库6座,新增水库库容4816万立方米,解决了259.5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招商引资打开了大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商纷至沓来,毕节固有的富集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得到不断的开发,大幅度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生事业明显进步。新增城镇就业11.5万人。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和教师周转房195万平方米。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体广电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减贫脱贫工程稳步推进。三年来,累计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9万余人,实现了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66重县乡镇“减贫摘帽”的目标。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推动新跨越。毕节试验区的扶贫攻坚战已步入新阶段。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政策的推动下,毕节试验区人民将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用好用活相关政策,不断发扬试验区精神,以攻无不克的大无畏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干劲,步步为营,促进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攀升,逐步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为最终实现把毕节建设成区域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