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承前启后 聚合六股力牵引小康车
承前启后 聚合六股力牵引小康车
——水城县2014年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综述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7日电 2014年水城县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和谐”为目标,不断深化拓展服务型富民型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百千万帮扶工程”实施,扎实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服务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富民党建 村民致富的护航队
水城县以强组织,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强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双强双带双富”为载体,继续进一步深化拓展富民型党组织创建,以小康富民富民为目标。一是在建强班子上下功夫。在第九届村两委换届工作中,按照“领头雁工程”19条要求选配干部,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投入村干部培训经费30余万元,选派村支书、主任赴成都、昆明、浙江等地培训考察,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完成22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共调整党组织班子14个,涉及21人,解决突出问题98个。二是在落实保障上下功夫。全县村支书、主任和计生人口主任等报酬每人每月达1000元以上,落实了每个村(居、社区)每年1.5万元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共投入250余万元对村活动场所进行维修和改扩建,将社区活动场所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解决5个社区全部固定活动场所。三是在制度规范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了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制度,全县33个乡镇党委书记围绕落实从严治党、基层组织建设、抓作风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述职,县委书记逐一对述职对象进行点评。县委组织部对各乡镇党委书记的述职报告严格把关,修改达4次以上。
驻村干部 小康建设的引路人
伴随同步小康的脚步,响应“密切联系群众”的号召,水城县紧紧抓住联乡驻村干部这一群引路人,稳步有序的开动了村级小康列车。一方面,1594名驻村干部继续发扬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的“三不新风”、“十心为民”、“‘OPR’工作法”、“五动工作法”等工作法,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等有关要求,整合力量集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截止目前,驻村干部积极争取和协调到各类项目650余个,协调各类资金达8930余万元,办实事好事6740余件。另一方面,全面深化与民交友制,继续开展以“万名干部职工联村帮户、千户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评选百名带富先进典型”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帮扶工程”,全县13310名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2014年,帮扶队员走访慰问群众达9万余人次,争取各种帮扶项目830余个,协调解决各类帮扶资金8900余万元,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上万件。“百千万帮扶工程”不仅推动了群众的增收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密切,使广大机关干部增强了群众工作观念和解决群众问题的才干。
第一书记 村居一线的践行者
5月,水城县全面推行干部村居一线工作法,第一书记们把“功课”做到村里。一是精选任职对象。按照“乡镇为主、部门自愿、行政村全覆盖”的原则,从县直单位、乡镇选派305名党员干部挂任村(居、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57人,优秀股级干部、后备干部、科技副职148人。二是精定工作职责。规定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每周不少于2天,在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同时,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对分解到各村(居、社区)工作全包干、负总责,充分履行牵头抓总职责,整合包村工作组、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百千万帮扶工程”帮扶队员、村(居、社区)“两委”等组织工作力量,统筹推进村级发展、安全生产、信访维稳、人口计生、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三是精制考核标准。根据第一书记工作职责、目标要求,制定“一村一策”的考核实施细则,年终对各村“第一书记”及各村(居、社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排序定级,根据年终考核情况严格进行奖惩。
第一书记任职以来,整顿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2个。为村级发展出谋划策办实事500余件,村民在得实惠的同时,第一书记也做实了“功课”,找到了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