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被605位艺术家“承包”了

27.09.2015  03:51

原标题:中国美术馆被605位艺术家“承包”了

巴特尔·瑟登匹林《狼之美》布面油画164cm×134cm2011年

提伊图·吉尔斯普《等待春天》装置35cm×65cm×20cm2014年

尼古劳斯·伯奇尔斯《头盔》铅笔画185cm×137cm2011年

9月24日至10月15日,由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北京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据了解,本届双年展规模创历届之最,是自创办以来首次启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馆,展出了来自中外96个国家和地区605位艺术家的685件作品。相比国际上知名双年展所聚焦的影像和装置来说,北京双年展的一大特点是坚守“绘画和雕塑”,尽管会给部分观众留下“保守”的印象,但在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看来,“保守一点不要紧,因为艺术无所谓‘前卫’或‘保守’,保守的语言也能创作出新的东西”。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

展览现场

首次启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

自2003年创办以来,十余年间,北京双年展的参展国家和地区已经从49个增至96个,本届规模创历届之最,参展作品达685件(国内作品188件,国际作品497件),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综合类作品。以前的中国美术馆一般是好几个展览同期展出,而这一次则被一个展览“承包”了,这也是北京双年展首次启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馆。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告诉记者,自2014年1月组委会发出征稿信息后,共计有106个国家和地区(含中国)的6650位艺术家投稿18386件,经过评选,最终有包括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在内的96国的605位艺术家拿到了‘入场券’。除了规模之外,相较于往届而言,刘大为认为本届参展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准也比往届有所提升,“90%以上的作品紧扣‘记忆与梦想’这一主题,不论是作品的内涵还是外延,这一次可以说是历届中水平最高的”。

入选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画风

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为“记忆与梦想”,加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不少参展作品呈现了艺术家对战争的记忆,如中国画家郭润文的油画《长夜》,作品以写实技法,描绘了一个前苏联红军的青年战士形象;如澳大利亚艺术家安纳斯塔西娅·康托古瑞斯参展雕塑《犹太人区的孩子》,表现的正是“二战”时期在华沙犹太人区,一个挨饿儿童蜷缩在凳子上乞求食物的情景。刘大为认为,这样题材的作品在当今仍具有警示意义。

从展览现场还可以看到,中国以外的国家展出的作品大部分带有浓郁的地域画风,既神秘又庄重。特别是在蒙古国、越南、柬埔寨、厄尔多瓜等国艺术家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人物颇具地域特色的着装、强烈的色彩对比、画中奇特的动植物等。如一件来自柬埔寨艺术家钦·索蒂的油画《文化与环境》,整幅画以橙黄色调为主,不仅有姿态不同的两尊佛陀,还有不少或盛开或待放的莲花;而在下方蓝绿色调的水中,则游着一些嘴里长出睡莲的鱼类……画面像梦境一般丰富,每一个细节渗透出浓郁的宗教色彩。

3D虚拟数字展接力实体作品展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读懂作品,每一件作品旁均配有中英文简介,文字是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小段介绍。现场一位经常看展览的女士告诉记者,虽然文字简短,但对于理解画面帮助很大,“不至于琢磨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至少知道艺术家为什么要这么去画了”。同时,为了方便参观者在离馆后还能通过手机便捷回看参展作品,组委会特意将部分重点作品图文制作成二维码,参观者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即可将展览“”回家。

值得关注的是,为使大家在展览结束之后还能“身临其境”观看展览,在展览闭幕前夕即10月14日,组委会打造的“中华数字美术馆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3D虚拟数字展览”也将在互联网上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组委会成员王镛表示,这是北京双年展首次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这样既能弥补很多观众不能到美术馆现场观看的遗憾,也使民众在实体展览闭幕后还能在网络环境下持续‘观展’”。

专家解读

艺术无所谓“前卫”或“保守

北京双年展已经走到了第六届,如果将展览看成一道视觉盛宴的话,在北京双年展的菜单上,主菜显然是“架上绘画和雕塑”,而装置、影像等其他类型连配菜都算不上。历年来,很多观众会拿其与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大型国际展事相对比,并得出“这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保守的一个国家级大型展览”的结论。美协主席刘大为说,“刚开始还有人担心我们选择了一条没落之路,事实上,从第三届开始,参与国就达到80多个,而且逐届增加”。他认为,参展国家的增多、展览规模的扩大均是明证,“证明我们在世界艺术舞台拥有了一席之地,也掌握了话语权”。

从展览本身出发,邵大箴说,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双年展确实是以前卫艺术为主,尤其像威尼斯双年展,更是集中展示影像艺术,“在这些展览上,架上绘画和雕塑则显得特别边缘了,这样一来,我们所坚持的‘保守’路线反倒显得不是那么的保守了”。邵大箴认为,“保守一点不要紧,因为艺术无所谓‘前卫’或‘保守’,保守的语言也能创作出新的东西”。

艺术重要不是形式而是观念

作为本次展览的评委之一,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在选择作品时,他会相中那些“有艺术家自己的思考,且能给观众带来启示”的作品。他认为一个高品质的展览需具备三个要点,即“多元化、学术性以及能够介入当下”。提及展览框定的艺术形式,在李象群看来,其实没什么意义,他以前也建议不要仅仅停留在“架上绘画和雕塑”上,“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走这样一条路”。在李象群看来,“艺术重要的是观念,不是形式。不论绘画、雕塑、装置还是影像,能给观众带来启发性意义的作品才算得上好作品”。

重点作品简析

1.王沂东《太行喜事》(中国)

简介:作品是以太行山区农村生活为素材,反映农耕文化中常有象征意义的土地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借农村婚礼的情节表达作者对农民的感情,也是作者对曾经经历过的那个年代的回忆。

2.巴特尔·瑟登匹林《狼之美》(蒙古国)

简介:这幅作品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巴特尔·瑟登匹林告诉记者,画中少女和周边漆黑的夜晚代表的是精神世界。作品的画风很神秘,一束白光打在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脸上,足以让观众周身不寒而栗。就技法来说,除了传统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西方古典画法进行创作。

3.提伊图·吉尔斯普《等待春天》(爱沙尼亚)

简介:这一件作品呈现了季节的变化:秋天来临,天气转冷,树叶飘落;冬季来临,皑皑白雪给大地披上一层银色的外衣,此时鸟儿大多将飞往遥远的南方,而鸟巢则在静静等待春天里鸟儿们的回归。

4.尼古劳斯·伯奇尔斯《头盔》(希腊)

简介:作品灵感是源于瑟尔默派勒斯一位古代英雄的形象。从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现代人手举着圣杯,“记忆”深深地烙印在生锈的头盔上,镌刻在这个具有创造力又热爱和平的人那张布满皱纹的面庞上。他的双手托举着世世代代人们关于自由、繁衍、丰收以及创造的种种梦想,提醒观者忘却历史的文化不会长久。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