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籍抗战老兵看解密照片落泪 称“娃娃兵”是他
中国远征军中的“娃娃兵”。(资料照)
陈友礼老兵自称照片上的“娃娃兵”就是他。
他1岁丧母,自小被遗弃,11岁就随远征军赴滇西参加抗战。期间,美军记者为他拍摄了多张“娃娃兵”照。
70多年后的2014年8月21日下午,贵州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在走访慰问,赠送了他一张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中国抗战“娃娃兵”照片。
84岁的他顿时眼眶湿润,“这就是我嘛,这是在云南龙陵参加抗战时,美军记者为我照的”。
他就是陈友礼——一位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贵州籍老兵。
11岁娃娃,参军远征滇西
陈友礼原籍贵州毕节赫章县平山乡,落户黔西县锦星乡民生村,现随儿子在贵阳小河居住,是目前贵州仍健在的“抗战娃娃兵”。
“我出生于农历1931年4月4日,属羊,乳名叫‘小满满’。”陈友礼说,他1岁时母亲去世。后来,父亲再婚,他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到七八岁时,他就常常帮寨邻打工讨口饭吃。
1942年底,贵州师管区在毕节招兵买马去抗日,年仅11岁的陈友礼也跑到招兵处(部队驻扎在“黑神庙”)要求当兵。
“我是个孤儿,不要看我年纪小,我特别勤快,求你们带我走吧,不然我就要被饿死。”陈友礼回忆,征兵的长官最终被他说动。
就这样,陈友礼成了当时在毕节招募的200多人中年纪最小的“娃娃兵”。
集训1个多月后,他随队徒步经毕节、大定(现大方)、清镇,再坐车经安顺、晴隆24道拐,云南富源、沾益、曲靖、昆明板桥……一边前进、一边学习初步的军事技术和文化知识。
1944年下半年,陈友礼等从贵州征集的新兵大多数都编在第5军(军长邱清泉)200师(师长高吉人),其中陈被编入600团(团长兼参谋长董翰)3营(营长姓苗)8连(连长陆春奉)当勤务兵,每天负责为陆连长送水、送饭、洗衣服等。但是,他照样佩戴卡宾枪和战友们一起上战场,先后参加怒江惠通桥保卫战、攻克松山、收复龙陵、南天门、遮放、畹町、黑山等战斗。
一生坎坷,经历不为外人知
“陆连长是黄埔军校第16期毕业学生,文武双全、特别关心我,每天教我认字,做人的道理和战斗技巧。有时行军,还让我骑马。”陈友礼说。
1945年8月,陈友礼所在的部队在中缅边境云南畹町迎接抗战胜利。此后至1947年,先后在云南昆明、保山、下关、曲靖、沾益及贵州黔南等地驻防。
1947年,陈友礼随部队奔赴山东定桃参加内战投诚,编入八路军20军59师177团2营6连当司号员,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解放战争。
1950年10月,他又随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第5次战役等大小战斗几十次。
1952年,陈友礼所在部队奉命撤回国,他先后在上海、宁波、萧山、徐州等地坦克部队,担任过坦克264团驾驶班长。
1955年,陈友礼转业回到阔别13年的家乡赫章县平山乡;1956年12月,被分配到遵义地质队当工人;1958年2月、1961年、1963年期间,因历史原因,被开除工作籍和军籍、送农场劳改10年,1973年后在清镇中坝农场工作直到1979年回家当农民。
由于家中主要亲人相继去世,陈友礼没有投靠之处,只好到黔西县锦星乡民生村蔡家当上门女婿。如今,他已有2个女儿1个儿子。
几十年来,陈友礼对自己13年的军旅生涯及坎坷的人生经历很少提及。
抗战“娃娃兵”真的就是他?
2012年8月22日,由贵州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贵州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开展的贵州老兵关怀公益性计划项目在贵阳启动。
该项目主要是抢救性寻访、记录、关怀帮助生活在全国各地的贵州籍健在抗战老兵。
陈友礼的事迹随后被人们知晓。
两年多来,邹继红、刘娜、鲜光茂等志愿者,每逢年过节,都会轮流抽空去陪陈友礼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知道他是当初的抗战“娃娃兵”。
今年以来,志愿者邹继红发现报刊杂志及影视上不断出现抗战娃娃兵的介绍和照片,又得知陈友礼当兵十多年,连一张军装照片都没有保存,于是决定从网上下载一张经典的抗战“娃娃兵”照片,翻拍打印后赠送给陈友礼作纪念。
这张照片上的“娃娃兵”身着棉袄、脚缠绑腿、肩挂水壶,右手握拳、表情轻松,是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后公开发布的,成为二战期间中国“娃娃兵”参加抗战经典代表之作。但是谁都不知道这个“娃娃兵”姓甚名谁?哪里人? 是否健在?
8月21日上午,志愿者邹继红、刘娜、熊承科带着制作好的照片再次来陈友礼家走访,顺便赠送这张照片给他作纪念。
没想到,陈友礼一见到这张照片,顿时眼眶湿润,神情凝重。
“这就是我在云南龙陵参加抗战时,美军记者为我照的照片嘛。整整70年了,今天我才终于看见。”陈友礼话音刚落,现场志愿者都被惊住了,“不会吧,世上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陈友礼接过照片,用手擦了又擦,连声肯定地说道:“是,就是当年的我。”
网友质疑,有这么巧的事?
陈友礼回忆,那是1944年11月的一天下午,他所在的连部来了一个肩挂相机的美军摄影记者,随行的还有一个扛器材的帮工。
记者一见到陈友礼就感觉很稀奇。“因为全团就我年纪最小。”陈友礼说,美军摄影记者随即示意要给他照相。
“当时,我身上没有背东西,他让我找点东西来背起。我便去附近掩蔽处拿来两个水壶和漱口杯挂在肩膀上,又按照要求举起右手握拳跷起大拇指照了这张相”。
陈友礼说,那两个水壶一个是装水的,一个是给连长装海椒和盐的。他还记得,那天这位记者还给他们的陆连长和一个四川兵也照了几张相片。
“在龙陵塔山驻防前后1年多时间,这个美军记者多次来我们阵地照相。”陈友礼说,有一次他们打了胜仗后,这个记者来到阵地防守处,安排他和六七个士兵摆拍“还原”战斗场景。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对这张“娃娃兵”照片的说明也说法不一。其中章东磐主编的《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一书,记载该娃娃兵的照片说明:“李占宏(Lee Chan-Hon),刚刚满13岁,尽管已经在中国军队里服役两年,仍然是稚气十足,面对镜头作微笑状。CBI—44-6203,美军通信兵U.S.Army SignaI Corp-spais拍摄,1944年11月23日”。
当年的抗战“娃娃兵”至今任健在,消息很快通过QQ群、微信引起了网友关注。不过也有人认为,事情不可能有那么巧,都希望有关专家能进一步予以确认。本报记者文隽永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