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普安
热血铸利剑,杀敌保和平
—— 抗日战争中的普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进攻卢沟桥,全面抗战爆发。长城内外,太行山麓,遍布杀敌战场。地处黔西南边陲的普安县,是抗战物资运输生命线的必经之地,全县人民为抗日战争,浴血奋战,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8年7月,中共贵州省工委派张立、田伯萍二位同志先后来到普安,组织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活动,省工委要求他们利用社会与熟悉地方情况的特点,采用合法身份,争取劳动者和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立虽是普安人,但出门多年,知名度不高,遇到一些困难。时逢张立的挚友,八十五师师长谭本良回乡探亲,地方绅士和县长轮流请谭赴宴,谭每次都偕同张立出席,张即利用这一机会广交朋友,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在青山、凉水、兴中、龙吟、江西坡及县城进行抗日宣传,演唱歌曲有《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流亡三部曲》等,张立亲自带队下乡演出和宣传,每逢场天还组织进步青年上街宣传演出,激发人们的爱国抗日热情。团结进步力量,对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发起为前线抗日将士募捐、做军鞋、送粮食等活动。
1939年,普安抗日救亡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国普安县政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一是成立“普安县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下设总务、宣传慰问、募捐等组织。是年共收到募捐1936元(法币),征缓役金300元,全部用于优待抗战军属。对抗战军属实行一系列优待政策:1、实行代耕;2、由政府颁发“荣誉状”,贴于军属门首,以资表扬;3、免征保学费;4、出征军属有婚丧嫁娶之事无力支撑者,由优待委员会给予适当补助;5、各隘保设通讯处,代为军属写信。1945年2月,适逢春节,县政府募捐10300元(法币),食盐25公斤,按各乡出征赤贫家属计实,到会213人,以募捐钱物全部分给军属。
二是为增强国力,支援抗日救亡,1936年发行1万元的“战时公债”;1937年发行1.28万元的“救国公债”;1941至1944年先后两次发行共19万元的“同盟胜利公债”;1945年发行“美金公债”,几次发行的公债,均动员县城和乡村富户认购,对支援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及时征兵,支援前线。抗战期间,普安县按照“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则进行征兵工作。八年抗战,全县共征兵4156人,其中:1937年征兵169人;1938年征兵848人;1939年征兵630人;1940年征兵544人;1941年征兵534人;1942年征兵384人;1943年征兵531人;1944年征兵516人。八年征兵数占1945年总人口59631人的6.96%。普安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著名杀敌将士有谭本良、罗会廉、桂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