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学区房” 众多家长的纠结与无奈
前情提示
许女士住在桃园北路一个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小区内。所谓小区,不过是个有着四个单元的小院落。无物业、无绿化不说,房子的外墙皮都开始脱落了。可就是这样一个院子,最近却搬进了好几户带着萌娃的家庭。许女士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家庭都是冲着周边的“好学校”来的,而且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老房子买到手。
每到入学季,为了孩子上学而买房、搬迁的事儿太多了。不少家长认为,买房择校是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出台的“就近入学”政策,本意是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可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失衡,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就近入学”,转而抢购高价学区房,人为制造新的“就近入学”现象。采访中,有家长表示:“有条件当然要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纠结与无奈。
■“起跑线”上的竞争
李女士最近一直在为3岁的孩子物色“学区房”。她说:“地段相同但划归学校不同,房价竟然相差4000多元,旧房由于划归名校片区反而比新房卖得贵。”
房屋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李女士,老房子虽然破旧,但是冠上“学区房”的名号,“身价”就不一样了。由于考虑自住,李女士一直在寻找中等面积的“学区房”,但是房价高、房源少,买房者竞争激烈,她不得不转而考虑小户型,半年的看房经历让她身心俱疲。
黄先生在太钢工作,一家人住在恒山路某小区。今年上半年,他们全家搬到了坞城路的一个小区内。之所以愿意从大房子搬到小房子,从离工作单位比较近的小区搬走,正是出于买房择校的考虑。他说:“孩子已经5岁了,恒山路那边没有理想的小学。为孩子将来着想,我们宁愿住得远一些,也要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黄先生的想法具有代表性。
■“学区房”炙手可热
房产中介工作人员小王告诉记者,虽然学校的招生政策可能有变化,但是“学区房”不愁卖。小王说:“桃园北路附近区域,一套面积在五六十平方米左右的‘学区房’,即使房屋老旧,挂牌价50多万元也很容易出售。”
“‘学区房’通常比周边同等楼盘价格至少上浮10%至20%。例如桃园北路附近的房子,周边的小学都比较好,加上地处城市中心,二手房的均价每平方米近万元,虽然这个价格比起好多新房都要贵得多,但挂牌后最多半个月就能销售出去。”小王说。
教育资源优势对房价的提振同样体现在新房市场上。不论项目是否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只要是打出教育概念的楼盘,在价格上都要比普通楼盘高出许多。
对此,家长表示买“学区房”实属无奈,现在教育资源相对不均衡。在家长将子女教育作为购房决策关键因素的背景下,“学区房”就会格外值钱。
■买了“学区房”未必能进好学校
“事实上,买了‘学区房’,不一定就能上名校。”据我市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教育部日前已经表态:有关抑制“学区房”升温的政策,一些城市正在酝酿或出台。因此,为了上名校提前购买“学区房”,存在很大风险。
沙河街小学教师刘敬说,很多购房者对“学区房”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房子周边有学校,就意味着是“学区房”,只要买了学校附近的房子就一定能上这所学校。而事实上,学区的划分原则是教育部门根据当年区域内适龄学生的数量分配教育资源。有些楼盘虽然与名校仅一墙之隔,但并非意味着就能进入该学校就读。
我市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醒:一些开发商在卖房时,承诺凭购房合同就能入读某名校,而事实上,孩子必须要迁入户口才能入学,而未交付的房子拿不到房产证,办不了迁入户口手续。因此购房时一定要和开发商以及教育部门确认这些细节。购买二手“学区房”,还要避免一个风险:如果原房主户口不迁出,新房主孩子就无法入学。
■教育资源要均衡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记者查找相关的地方规定时发现,很多省、市在国家就近入学规定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孩子入学除了有当地户籍,还要有这个区域内的房产证。因此,买房择校“高烧”不退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高价“学区房”是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下的市场供需反映。家长“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是也要理智,进名校不是“保险箱”,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太原师范学院的李真教授表示,教育资源,要均衡配置。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成熟需要长期积累,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向薄弱学校倾斜,除了最关键的师资问题外,要为薄弱校的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例如提供更多的培训,推进优秀教师合理流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