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报道员助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16.07.2014  16:33

贵大新闻网讯 (记者团 王名润 摄影报道)  7月10日至12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我校14名学生入选该论坛报道组志愿者。论坛期间,他们负责协助新华社记者发布论坛的即时引语和综合新闻。据了解,该论坛共招募报道员志愿者20人,与其他志愿者不同,这20名志愿者有外语等级与新闻业务等要求。报道员志愿者招募由《贵州都市报》负责。

会议中心在三楼设立了媒体运行与新闻宣传管理办公室,即新华社记者专用新闻编辑室。为期三天的论坛,10名新华社记者以及20名报道组志愿者们分赴开、闭幕式以及40余场分论坛进行采访、报道。其中,20名报道组志愿者以2人为单位,分别协助新华社记者。

10日上午,论坛开始。贵大报道组志愿者们于6:20在北校区校门集合,乘车前往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他们开始一天紧张的“准记者”工作:指尖不停地敲击键盘,目不转睛地紧盯屏幕,全神贯注不敢遗漏任何一条信息。

我校报道组志愿者夏赛楠协助新华社记者谢璐参加10日下午在会议中心2楼2会议室举行的分论坛“气候变化与未来地球”。会前,她搜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托马斯·斯托克等出席嘉宾的相关资料并自主设计采访问题。令她高兴的是,由她设计的采访问题被谢璐采用并在论坛上取得提问机会。报道组志愿者林同学跟随新华社记者杨牧参加“中瑞对话”论坛的开幕式。期间,由于没有速记,杨牧不得不扮演了记者与速记的双重身份。林同学坦言:“杨老师的速记能力很强,嘉宾在台上发言说,她在台下‘噼里啪啦地撞击’键盘,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记者爱岗敬业的精神。

报道组志愿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新华社记者的褒奖。记者张扬说:“报道组的志愿者们很给力,采写的即时引语和综合新闻都比较有条理、思路清晰。

12日下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落下帷幕。结束工作的部分新华社记者与报道组志愿者们分享工作经验。

论坛结束后,志愿者夏赛楠坦言:“在新华社记者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新闻的时效性——会议还没结束,新闻就发出来了,这种争分夺秒的精神让人钦佩。”与此同时,“记者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对于有疑惑的信息,他们会通过多种途径一一核实。”报道组志愿者小王如是说。

【责任编辑:戴立 实习编辑:杨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