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掉穷根奔小康
拔掉穷根奔小康
——织金县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织金,山川灵秀,但也因高路远阻碍了发展之路,成为贵州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区之一。
织金是一个长期戴着“贫困帽子”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长期与贫困抗争的人口大县。1986年,全县打响了扶贫开发第一阶段战役,随着国家扶贫开发项目的逐步实施,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从1986年至1994年,全县解决了7.1万贫困户、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4年,织金县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扶持贫困县,从1994年至2000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49亿元,涉及农业、教育、水电、交通、培训等600多个项目,贫困人口从22.2万人下降到12.7万人。其间,1998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八五期间扶贫开发解决温饱先进县”。
整村推进
走进织金县桂果镇猫场村,宽阔整洁的村道两侧,一排排新修的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往农家庭院,一个个功能齐备的文化广场舞动着村民的新生活……一幅幅美景勾画出新农村气息, 这只是全县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
2009年,织金县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全县扶贫开发资金70%以上都配套进入“整村推进”工作。为使该项工作有序推进,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同时设立4个专门工作组,加强对“整村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互相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重点整合各行业的发展资金和挂钩帮扶资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的综合效益。
从2000年至2010年,织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达211个,其中:2005年完成13个,2006年完成44个,2007年完成46个,2008年完成52个,2009年完成30个,2010年完成26个。截至2011年,织金县农村贫困人口从 2007年的24万人降到12.3万人,减少了11.8万人。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消极思想,已被“宁可苦干,决不苦熬,自力更生,战天斗地,改变面貌”的奋斗意识所取代, 昔日一个个贫穷落后的边远村寨,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农家乐园。
产业扶贫
如何让扶贫开发政策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让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是织金县一直思考的问题。该县紧紧围绕“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目标,从“整乡推进、集团式帮扶、投融资改革”三大机制和创新产业扶贫、劳务经济带动、非农产业助推、农村能人引领、社会保障兜底五种模式入手,紧紧依托“造血式”产业扶贫来实现稳定减贫、持续脱贫、避免返贫,使扶贫开发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突出规划引领,特色产业助推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布局、连片开发”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打破老套观念,注入创新元素,推动产业化扶贫不断发展。以中药材种植、草地生态畜牧业、脱毒马铃薯种植等项目为整乡推进改革试验载体,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增强整体“减贫摘帽”的产业支撑能力。全县各级各部门制定集团帮扶发展规划(计划)361个(其中乡镇23个、村338个),规划实施项目70个,投入资金24500万元。全县1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集团帮扶工作,推动134个村1072个村民组的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开展。
——突出龙头带动,夯实产业扶贫基础。近年来,织金县把助农增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以解决就业以出发点,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发挥东伟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辐射带动的优势,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目前,已解决6800余人就业,并在熊家场乡白马村、珠藏镇青山村等村设立大配套厂,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借助织金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优势,采取“公司+乡镇(街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发展精品蔬菜产业。2013年,九丰公司共带动全县发展10万亩精品蔬菜。2014年,将带动全县发展20万亩精品蔬菜,带动20万人脱贫。
——突出技能提升,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织金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进,“扶贫”与“扶智”并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以产业化培训、“三位一体”(企业+培训+就业)培训、“雨露计划?圆梦行动”、扶贫村干部培训、“黔深雨露直通车”等项目为抓手,促进扶贫向“扶智”深化,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增长乡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2011年至2013年,全县产业化培训1200人,“三位一体”培训2300人,圆梦行动100人,扶贫村干部培训250人(次),“黔深雨露直通车”280人。
2013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77670人,占县计划103 %,占市计划66400人的117%,绮陌、板桥、金龙3个乡镇(街道)达到毕节市减贫摘帽指标,三甲、茶店达到省减贫摘帽标准,摘掉贫困帽子。
精准扶贫
从1986年实施“温饱工程”,到2011年推进改革试验,织金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掌握了扶贫开发的主动权。
从让贫困群众吃饱饭,到让贫困群众兜里有余钱,织金立足于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推动“减贫”、“防贫”进入更深层次,占据了扶贫开发的制高点。
2014年,织金县紧盯“减贫摘帽”、净减少贫困人口7.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6.6个百分点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20%的目标。从完善扶贫对象“瞄靶子”识别机制入手,迅速组织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截至目前,全县32个乡镇(街道)分类识别出22个贫困乡镇;556个行政村中识别出333个类别贫困村;107万农业人口中识别出27.78万贫困人口。
紧紧围绕“帮扶谁”、“谁帮扶”和“怎么帮扶”三个问题,积极整合党建扶贫、集团帮扶、计生“三结合”、同步小康驻村等载体,推行实施了“4321”结对帮扶措施(县级干部包4户、科级干部包3户、股级干部包2户、一般干部包1户),确保干部职工与2414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同时,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实绩考核内容,全县分成四个大组对32个乡镇(街道)和115个帮扶单位进行督促指导,实现了上下联动调度,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全县62名县级领导共帮扶248户1016人,落实扶贫项目资金2500万元。全县89个行政事业单位、26个垂直管理部门、246家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3个煤矿企业和32个乡镇(街道),共选派3945名驻村帮扶干部,到333个贫困村与19946户7.1万人对成帮扶对子。
如今,织金正以同步小康创建为统领,紧扣精准扶贫目标任务,迈上精准扶贫、同步小康新征程,发起扶贫攻坚总冲锋,吹响了奋力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的号角。(陈蒙斌 刘琴 王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