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中国游客”
据台湾东森新闻报道,该节目在东京浅草拍到两名大陆女子刚到柜前,还没开口询问就伸手自己拿柜面上贩售的烤丸子,并一口吞下了一颗丸子。然后,她们又突然摇摇手说不买了,老板娘忍不住当场用日文斥责她们。
还有一位大陆男性游客,违反禁烟规定在现场吸烟,且随手一扔把烟蒂丢进山林里,无视于可能会引发森林大火,也无视于这里是世界遗产富士山;甚至有大妈直接越过桥,把富士山当地的火山岩捡走,这也是被禁止的行为。
对此,有网民调侃道,“他们这是为国报仇!日本哪里先进,我们就哪里破坏,搞的日本国不聊生,人民涂炭!”也有网民尖锐地指出,“处在更年期的大妈大叔是丢中国人脸的主力军”。
兴许,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些人毕竟只是“一小撮”,但这些人所带来的破坏性,却是不容小觑的:曾有游客在泰国机场唱着国歌“维权”,闹出了国际笑话;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悬挂了三条中文标语:“中国游客不得在此景区乱丢垃圾”、“不得在此景区参观时高声喧哗”、“不得在此景区乱刻乱画”;在泰国大皇宫门前草地上,摆设出“请勿践踏”的中文告示牌,还有写着“请便后冲水”的中文告示;在法国卢浮宫外设有“禁止随意大小便”的中文标示,在法国巴黎圣母院有用中文写着“请保持安静”的告示……
客观地说,我们只是把国内养成的一些坏习惯带到了国外,这些习惯见诸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高声喧哗,乱丢垃圾,随便插队,出口成脏,等等等等。于是乎,在我们踏出国门的时候,我们中的一些人就把这些平时养成的坏习惯带出了国门,一旦被眼尖的海外媒体捕捉到,就成了一个个尴尬的新闻。而且这些新闻的主体都带着“中国游客”四个字,因为域外媒体可不管这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五干的,一概用“中国游客”来指代,既简单又方便,无形中让“中国游客”这个词饱受伤害: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游客”似乎已经成了很土豪、很没有教养、行为不检点、不懂文明礼貌的同义语了。
网上有个段子,“那一年,小三只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名字,那一年,还没有这么多年纪轻轻的二奶奶;那一年,大学没有求包养,那一年,喊年轻女性一句小姐很正常;那一年,扶老奶奶不用担心被告……”确实,这些年,从“小三”到“小姐”,从“黄瓜”到“菊花”,汉语中的很多词汇已经被我们糟蹋得差不多了;最让人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中国游客”也成了一个被赋予特别含义的词汇并被人们打入另册,那么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这次词汇本身,还有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形象。拿什么来拯救已然“受伤”的“中国游客”一词呢?——这是我们需要正视、也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