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改革指导意见即将出台 监管高压下专车何去何从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姚毅婧)近日,交通运输部向媒体透露,针对出租汽车行业的深化改革指导意见以及《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在制定当中,目前处于部门与行业听取意见的阶段,上述文件出台前将会依照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3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部门获悉,北京市出动运输管理局、执法总队、发改委、工商局等8部门约谈滴滴快的、优步等专车平台,并指出4大“罪状”。
这两条新闻引起业内极大关注,随着出租车与互联网专车专项指导意见以及管理办法出台,目前出租车与专车火爆对峙的现象或将得到解决。汽车行业评论人士张志勇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强调,“专车像互联网金融那样做政策过度,太难。”
各地监管部门齐施压
6月初,北京市交通委曾表态,利用私家车以及租赁车辆从事“专车”服务属于非法运营,并约谈“滴滴”专车相关负责人要求其整改,但这一举措并没有取得较好效果。昨天,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市交通执法总队、市公安局公交保卫总队、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网信办等8个部门,共同约谈了“滴滴快的”、“优步”平台负责人,明确指出其组织私家车、租赁车从事客运服务的行为,涉嫌违法组织客运经营、逃漏税、违规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垃圾短信)和发布广告等4大“罪状”。
各部门要求其停止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垃圾短信)等行为并限期整改,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相关规定,依法合规经营。“滴滴快的”、“优步”负责人表示,将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开展合法业务,接受政府部门的日常监管。
此外,近期上海开展全市范围大规模网络“专车”非法客运专项整治行动,交通执法部门近日在两大机场等交通枢纽将开展禁止任何车辆使用打车软件私自载客的行动,运营车辆都必须通过排队系统在指定区域候客。这次整治活动中实行的一些处罚措施引起大众关注:驾驶员相关信息会纳入本上海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已立案查处的专车驾驶员的违法情况将被通报给所在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将被通报给所属街道。甚至还有媒体报道,被抓的专车要被扣12分,这些措施立刻引发不少讨论甚至是争论。
依法针对非法客运的打击,本是交通执法部门的天职。但这番针对专车的整治行动,却在网上招致普遍质疑。除了已经深度介入专车平台、为自己的私家车找到“新用武之地”的车主外,大量专车用户亦表示“心有戚戚焉”。人们担心整治会扼杀专车业务迅速发展的势头,也是担心本已通过专车获得的良好用户体验,会因为整治而消失——专车便捷、高效、往往能提供个性化的精良服务,很多时候还很便宜。对众多苦于出租车行业服务不佳、改革不力的用户而言,这无异于沙漠甘霖。杨先生对本网记者表示,明确支持打车软件,“第一,出租车起步价太贵,而且挑客,服务态度差;第二,专车干净舒适,用户体验好,时间效率高,应该先把出租车整顿了再说。”
两方博弈 难分高低
就在专车治理风波出现之际,央行联合十个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也曾像专车那样让人“又爱又恨”。人们既不愿轻易放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丰厚创新成果,也忌惮其可能蕴含的巨大风险隐患。两相权衡之下,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规章,让多年“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终于有规可循;据此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不仅不再有“封杀”之虞,更能为进一步创新保驾护航。
针对专车的管理,是否可能依循相似的路线,获得一个两全之道?面对新生事物带来的冲击,搭准真正的社会脉搏、熟知各方面的情况和诉求,进而用更为开放的态度依法治理,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但在张志勇看来,这二者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互联网金融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是如火如荼的,它在安全上也有疑虑,但这个疑虑并没有形成主导性的意见。
“互联网金融公司从来没有像打车软件公司一样被政府约谈,而且从现有的政策来看,打车软件所从事的私家车运营的行为就是违反法规的,而互联网金融是处于一个灰色地带,所以可以用一个变通的方式去合法化,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张志勇说。
张志勇分析,现在关于出租车市场的意见各方有强烈的分歧,“互联网+”所代表的市场化的力量,有强大的创新动力;而另外传统的出租车行业的势力他们与前者的利益和博弈都非常尖锐。他认为,现在出租车市场的政策方向非常难把握,这两种势力很难说谁占上风。
“如果从国务院鼓励‘互联网+’的方向,或者从消费者利益的考虑来看,市场化的力量占上风”,但张志勇同时强调,对监管部门而言,这需要付出一点努力甚至代价,但只要切准脉搏,“法律规定”和“社会需求”之间,完全可以找到尽可能大的公约数。“‘互联网+’也有它问题,应该以互联网为主,在程序方面,借鉴传统出租车公司管理司机的办法,对司机选择标准进行规范,两方各取其优,而不是单纯的采取一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