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道真农民乐享“生态红利”

01.07.2015  18:25

守住“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道真农民乐享“生态红利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1日电  盛夏仡乡,山青如黛,水清如练,伴着习习凉风,仿佛置身美轮美奂的醉人画卷。

    踏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阳溪镇这片灵秀之地,极目远眺,看到的是绿树,是森林,是茫茫林海,是滚滚绿波。“今年春夏两季,我从山上采方竹笋、野生菇、中药材卖给合作社,收入3000多元。”刚刚卖出10余公斤“山货”的龙台村村民张建国一边数钱一边感慨:“这些绿水青山就是咱老百姓的摇钱树啊!”张建国拿到了开年后的第一个“生态红包”。

    地处黔北边陲的阳溪镇,山高林密,常年多雾,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植被良好,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杉等珍稀植物,有中药材622种、储量达100多万斤,洛党、玄参、天麻、黄莲、杜仲、黄柏等具有很大规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阳溪镇森林覆盖率达74%,群众长期在林中挣钱,尝到的生态甜头很多,特别是每到春夏季,群众靠采卖野生药材、竹笋、蘑菇等,每天至少可挣150元,最高可收入400元。”阳溪镇党委副书记邹方宇介绍。

    吃“生态饭”,挣“林中钱”,这只是阳溪镇农民在增收致富路上尝到的一点点甜头。近年来,该镇围绕群众增收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巧打“绿色生态牌”,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烤烟、中药材和蔬菜、休闲旅游等生态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放弃外出打工,选择到家门口“上班”,变身生态产业“新农民”,他们亦工亦农,将自己没精力种植的土地流转给大户,农忙经营自家田地,农闲到基地打工,既不耽误自种田地的收成,又能按月领工资,按年收租金。

    “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阳溪中药材品质非常好,根本不愁销售。”该镇中药材种植协会理事长谭登会说,“通过网上订单,全镇每年仅网上销售药材累计收入就达700万元以上,这些钱都揣进了农民的腰包。”据了解,目前阳溪镇10万以上存款的农户有240多户,30万元以上存款的农户有50多户。

    良好的生态资源,不光让阳溪群众坐享“生态红利”,更让道真不少农民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道真县洛龙镇大塘村是黔渝两省(市)的交通咽喉,平均海拔1500米,距重庆市武隆县城32公里。境内民族风情浓郁,生态良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夏季凉风习习,冬季白雪皑皑,与海拔只有200米的武隆县城形成极大温差。

    近年来,该村靠着优美的生态环境,村里生态旅游“农家乐”搞得如火如荼。

    村民舒远胜弄了12间“客房”,每年夏季供重庆客人居住,年收入6万多元钱。“与其说我们做的是餐饮,还不如说是在‘卖’生态和清凉,没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带动不了农家乐的生意。随着道武公路升级改造为二级,以后还会更多。”说起未来的日子,舒远胜很有信心。

    和舒远胜一样“”生态和清凉的村民在全村共有30多家。他们开设集住宿餐饮于一体的乡村农家乐,共设床位410张,可同时容纳500人住宿。

    在洛龙,优质森林生态资源不仅带动了“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在农民就地就业、农副产品销售、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也受惠于这无形的“生态红利”。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百姓坐享生态红利。近年来,道真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争创“全国生态示范县”为契机,实施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推进植树造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竭力打造“绿色长廊”。目前,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60余万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21.78万亩,森林覆盖率近60%。

    从今年起,道真深入实施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月月有造林、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效果要求,大力实施县乡村造林、全景域森林(花草)生态造林、“月月造林”等绿化工程。2015年,将完成5个乡(镇)、39个村完成省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到2017年,全县80%以上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到2020年实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目标。(韩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