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成都“粽子一条街”:粽香深处话变迁
中新社成都6月5日电 题:探访成都“粽子一条街”:粽香深处话变迁
作者 贺劭清 严易梦
端午节临近,位于成都马鞍东路的“粽子一条街”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
循着粽香入街,这条上千米的小街比想象中安静。梧桐树下,粽子工们三三两两围坐在盛满糯米的塑料盆旁忙碌。清洗粽叶的流水声、为刚出锅粽子降温的电风扇声与快递员在不同粽子店穿梭的行车声交织。
一手握着翠绿粽叶,一手拿着白线,几经缠绕,一个包好的粽子就滚进了箩筐……94岁高龄的周启玉是“粽子一条街”的开山阿婆。满头白发的她至今仍保持着端午节来“粽子一条街”包粽子的老习惯。
三十多年前,为了补贴家用,周启玉与三位退休女工在马鞍东路支起粽子摊,带火了这条街的粽子生意。三十多年来,“粽子一条街”从不足百米延长至上千米,顾客遍及中国各地,而当初一起打响“粽子一条街”名头的包粽老人只剩周启玉一人健在。
每包完一箩筐粽子,周启玉就会擦擦额上的汗水,站起来休息一会儿。“包紧点,粽子煮好后才香。”休息之余,周启玉不忘叮嘱儿孙包粽子的窍门。她回忆,自己最初卖粽子时只有椒盐、白味两种味道,一起包粽子的大多是退休、待岗工人,而买粽子的以附近居民为主。
板栗粽、蛋黄粽、排骨粽、台式粽、八宝粽……如今“粽子一条街”上售有数十种口味各异的粽子。最大的“超级大肉粽”足有一斤多,需要横着切片后,和家人、朋友共同享用,而最小的“迷你粽”则不足100克。
陈记老字号鸡汤粽子老板陈军卖了二十多年粽子,今年他选择将传统椒盐粽放在店铺最醒目的位置。“现在网购这么发达,什么稀罕玩意没吃过,如果只是口味新颖,吸引不了回头客。”陈军说,前几年大家会包一些鲍鱼粽、咖喱粽等特色粽子来吸眼球,而如今大家更多比拼的是如何将传统粽子做好吃。
不仅粽子口味各异,粽子旁的礼品盒同样五花八门。有纸质的、铁盒的,也有竹编的;有宫廷花篮、元宝造型的,也有龙舟造型的。“今天我手机一直在响,刚接到一个来自内蒙古的订单。”梁婆婆美味手工鲜粽第三代传人巫登科一边帮快递员将粽子礼盒装车一边介绍,通过微信和淘宝,街上的粽子早已“飘香”全国。
凭借着每10秒左右包好一个粽子的熟练手法,“95后”粽子工王萍时常成为顾客抖音视频中的主角。“听说我们包粽子的视频在网络点击上万,其实我只是想快点把面前的糯米包完,因为酬劳和糯米斤数挂钩。”王萍介绍,自己每年都会来“粽子一条街”帮工,端午节后这条小街大部分粽子店便会收摊,等来年再恢复热闹。
由于粽与“中”谐音,粽子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今年高考和端午节“撞车”,“粽子一条街”上不少粽子店在房檐下挂上了一串寓意着“高中”的粽子。
“小时候我外婆包粽子,长大后妈妈包粽子,现在年轻人在网上买粽子,粽子对我们而言是食物,是寄托,是纽带,也是传承。”《成都街巷志》作者、年近八旬的巴蜀学者袁庭栋指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端午节习俗在创新中传承,古老的节日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