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推动医养服务深度融合 助推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

15.01.2019  15:57

          健康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大力提升“中国凉都”品牌的同时,提出了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加快“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护理模式发展,充分满足不同群体养老需求,但目前各医疗机构开展的医养联合体服务尚在起步阶段、医养结合服务优质资源少、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在积极建言献策中找到了答案……

建设路社区工作人员细心地喂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吃东西。(资料图)


现状: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已形成


  冬日的钟山区白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到处呈现一派喜庆温暖的场景,房内完善的设施、空调、电视、热水器和卫生间应有尽有。一楼大厅内老人们围坐在火炉边看电视、聊天,到处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景象。

  已经80多岁的吴大爷告诉记者,儿女们忙着工作分不开身,把他送到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他很高兴。“到点有工作人员送饭吃,衣服脏了有人洗,还有一群年纪相当的老年人在一起有说有笑,时间过得快。”吴大爷乐呵呵地说。

  记者看到,这里居住环境优越,老人活动设施一应俱全,环境优美、有专人护理、搭配合理营养餐、定期医生坐诊……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愿望。

  钟山区白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是六盘水养老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六盘水市已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共有能提供全日制托养服务的养老机构103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96家,农村幸福院290家,各类养老床位14606张。50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二级以上医院32家,13家开设老年病科,均为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乡镇卫生院加强了对农村幸福院的巡诊服务力度,全市护理型床位1476张,占养老总床位的10.1%,全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9个,65岁以上老年人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已签约170138人。我市在夯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发展社区医养服务模式,建设完善中医医疗治未病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末病室,引导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延伸,提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已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我市围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目标和大健康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构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医养结合、农旅养结合,抓好农村养老资源与城市养老资源的统筹、公办养老资源与民办养老资源的统筹、普通型养老资源与护理型养老资源的统筹,推动候鸟式养老、护理式养老、休假式养老、旅游式养老等养老服务类型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我市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届时,全市43.31万人的老年人口将有更好的去处。


困境: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尽管我市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医疗机构开展的医养联合体服务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培育有一个过程,一些服务、保障、医保政策还跟不上。现行的医保政策,不能把老人日常养护中产生的人工护理费用、康复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加重了入住老人的经济负担,影响入住率。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如关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规定,对非营利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院从建院使用至今,一直处于保本盈利状态。”相关人士说。

  其次,医养结合服务优质资源少,需求与承载力矛盾突出。全市医养结合机构现有的养老床位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而适合寄养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机构更少,一床难求,且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还难以起到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填补空缺的作用。

  再次,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收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被排斥在养老机构之外。且全科医生较少,家庭医生签约的上门服务居家养老模式覆盖不足。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难以引进高水平管理和医护人员,就连普通生活照料工作人员也流失严重,专业护理人员缺口大。


声音:推动医养服务深度融合


  针对我市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现状,市政协委员黄玉认为,要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医养服务深度融合。借鉴青岛市医养结合长期护理医疗保险制度经验(如“家护”和“老护”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6%,患有自付4%,“专护”由基金支付90%,自付10%),将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推进医养结合良性循环发展。研究制定六盘水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相关办法,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难以落地的问题,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等。

  搭建平台,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开展医疗专护病房试点建设,待取得成熟经验后推广。要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提高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筑牢医养结合基础;不具备条件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探索推进以各级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提供老年护理院发展或转型,构建成立”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养老院+家庭“护理模式,全方位服务。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方式,完善医养服务结构,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强化医养结合人才支撑。研究制定我市养老护理的行业标准、用工规范,建立行业工资指导价。联合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与老年养老服务相关的护理、康复、家政服务等专业,为我市培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积极改善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工作条件,稳步提升服务人员的工资福利,逐步引导养老护理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从而缓解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