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结构提升 农民持续增收:贵州烟叶生产迈上新台阶

05.01.2015  11:32

标准化移栽现场。

烟农之悦。

    烟草产业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4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扎实推进烟叶工作,取得烟叶等级结构提升、生产水平提高、烟农持续增收等优异成绩,促进了贵州省烟草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烟叶等级结构更合理 烟农收入更多

    去年初,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把“严控规模、坚守红线”摆在烟叶工作的首要位置,全省实际下达烟叶生产收购计划638万担,各地结合实际,严格按计划分解落实,广泛宣传烟叶市场形势和烟叶生产政策,引导烟农以退为进、主动调整,稳控结合、科学调控。

    由于2014年6月至8月各地普遍遭遇罕见多雨寡照气候,贵州省平均单叶重较常年减少1克以上,烟叶产量和质量均受到较大影响。全省实际收购烟叶591.6万担,歉收46.4万担。

    虽然今年实际收购数量少于去年,但由于贵州省烟草部门科学控制了烟农数量和烟叶种植面积,再加上烟叶结构的提升和补贴,烟农的实际收入并没有降低,户均收入从2013年的4.7万元增加到5.2万元,户均增收5千元。同时抵顶了2013年丰产烟叶,有效消化库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今年的生产压力。

    在烟叶结构调整过程中,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创新工作方法,与烟农签订田间处理协议,根据烟叶品种、长势进行分类指导,约定处理数量,积极开展合作社专业化处理、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不适用鲜烟叶处理过程管控。

    “三个制度”的实行,确保了烟叶种植的质量:

    准烤验收制,在下部不适用鲜烟叶处理结束、验收合格后准予采烤,确保下部叶处理到位;

    烘烤登记制,认真落实“烘烤一炕、登记一炕、上报一炕”的要求,准确掌握烘烤数量,有效调控田间处理数量;

    种收分离制,实行田间管理、田间处理与烟叶收购分段作业,确保上部叶处理到位,基本实现采完、烤完、处理完再开秤收购。

    在烟草部门和烟农的齐心协力下,贵州省烟叶等级结构更趋合理,收购上等烟比例53.7%,中等烟比例35.9%,下低等烟比例10.4%,既满足了国内卷烟工业企业对上等烟的需求,又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下低等烟的需求。

     技术推广更有效 生产水平更高

    先进技术的推广,让贵州省烟叶生产的水平提升更快。

    去年,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加快技术集成,全面推广八大主推技术,有效推进烟叶生产技术进步。合作社自制有机肥13.2万吨、施用176万亩,成为贵州省烟地改良、质量提升的又一项关键技术。

    在病虫治理方面,积极推广蚜茧蜂、杀虫灯、色板等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初步构建了烟叶品质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实施蚜茧蜂防治115万亩,同比增加100万亩。

    优化品种布局,增加特色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特色品种K326、红花大金元43.2万亩,同比增加13万亩。西部烟区推广集雨抗旱移栽30万亩,有效解决了春旱烟区适时移栽问题。全面推广烟地深翻炕冬、机械化作业、抢雨覆膜、井窖式移栽、成熟采烤等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广打捆烘烤、框栏烘烤等散叶烘烤技术,烟叶质量和成熟度明显提升。

    贵州还在全国率先实现100%专分散收,烟叶等级纯度明显提高,得到卷烟工业企业的普遍认可。

    通过全面推行专分散收,加强烟叶收购组织调度,分级收购时间更为集中、效率不断提高。专业分级人员人均分级量达到每天2担以上,全省日均收购量达到10万担,较往年提高1万担左右,收购时间缩短到2个月以内,较往年减少20至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