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质量 办出特色 服务区域

10.11.2016  20:33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6年11月10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季飞

地方属高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主力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读大学的主要供给力量。地方大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服务区域,其改革的所有举措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改革的方向。
  明确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方向明确后,就要制定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目标涉及学校的战略定位,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现状和趋势,大学必须顺势而行。以贵州大学为例,我们的办学定位是“建设有中国区域特色、国际影响和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型高水平大学,成为贵州省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扩大开放的桥头堡、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这个目标定位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我们依据贵州的实际制定的办学目标,就是发展特色学科,做强优势学科。贵州大学增设了大数据学院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组建了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欠发达地区公共政策研究院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构。简言之,改革目标就是把教学科研书写在贵州的大地上。
  抓住改革的龙头。地方大学多属于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地方大学可以采取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双中心发展模式。贵州大学确立了双中心的发展模式,从组织框架上我们组建了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两个学术组织,依托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服务贵州工业强省战略、服务贵州农业现代化、生态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对外开放、社会管理和文化传承的研发与协同创新中心四大类创新平台。为了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贵州大学组建了阳明学院,实施通识教育。从2014年开始,今后所有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全都集中到阳明学院接受一年的通识教育,不分专业,主修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于审美体验等六大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服务于学生成人,专业教育服务于学生成才。通识教育致力于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服务学生成人,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通”能厚积,“通”能薄发。
  选准改革的突破口。高等学校综合改革难以启动,问题出在学校内部的保障体系,即学校的现行管理体制。2013年,贵州大学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通过竞争上岗,干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79名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从教学一线选拔充实到了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任职,优化了干部专业结构,建立一支适应学校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的政治坚定、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高素质和高效率中层干部队伍积,为学校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
  增强改革的动力。以往的经验显示,许多高等学校在各项改革的深化过程中,都遇到类似的问题,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科研分配、奖励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说,很多地方大学都向科研倾斜,做好科研有奖励而且奖励的幅度较大,而对教学的激励措施有限或是较小。这就造成了激励偏向科研,这和地方大学的教学、科研双中心或是教学单中心的目标定位是偏离的。学校的资源分配权主要集中在行政人员手上,集中在校级职能部门,没有做到向教学科研一线服务的导向性,导致教学科研人员争聘行政岗位。贵州大学对学校内部的岗位实施分类管理,严格控制行政管理岗位,行政岗不能挤占教学科研岗。其次是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管理,对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权重加大比例,晋升高级职称没有教学成果、没有教改项目者取消参评资格。注册成立了贵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面向社会筹集教育发展基金,汇集爱心捐赠、培育黔中英才、助推科教发展。同时,学校采取措施缓解教职工住房困难,及时启动了学校的公租房和团购房建设项目,两期项目将可以向教职工提供近三千套房源。项目实施将激发教职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学校综合改革起到保障作用。
  注重改革的协调性。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是由各部门的单项改革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具有协调性。结合贵州大学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地方高校在改革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做到确立目标,抓住龙头,结合学校实际确立自己的战略定位,同时还要找准自己的突破口,做到四两拨千斤,带动整个改革的发展。
  二是综合改革措施应当形成一个由时间、体制、机制和功能组成的四维协调结构。改革必须从体制人手,而新的体制应当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产生极大的功能效应,提高学校的整体效益。
  三是改革应该形成一个运行有力的内部循环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制衡机制、发展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这个内循环系统再循环过程中不断的自我纠错,补充完善,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是改革方案中引入的激励机制、制衡机制和发展机制三者之间必须协调。激励机制用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制衡机制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导向、约束、控制、监督和调整,发展机制用来增强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学校的发展积累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