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感受揭幕战前的巴西:球迷欢聚的时光
6月11日,球迷们身着盛装在圣保罗伊塔盖拉球场外合影留念。 新华社/圣保罗通讯社
在里约街头,熙来攘往着白、黄、黑面孔,各色球衣在这里汇合。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甚至完全不懂英语或葡萄牙语,但并不妨碍凑在街头讨论足球、商量着一起看球的去处。
巴西当地时间12日上午,一位西班牙球迷和荷兰球迷(他们身着的球衣显眼地标明了身份),端着啤酒一同倚在酒吧门前的栏杆旁,激烈地争论着什么,上前搭话,才知道他们是同在一家电信企业供职。
还有一位涨红了脸挤在取票点的男子,他只身一人从巴尔干半岛赶抵里约,一句英文不会。志愿者比划了半天,他才勉强地挤出了“克罗地亚”。
同事间可以争到面红耳赤、语言不通也不能阻止“单刀赴会”的决心,一切,或许都因为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偶遇巴西“千颂伊”
在路过一家公寓时,一位美女球迷推开铁闸门匆匆走出,后面跟着她的闺蜜。两人在街头很引人注目,并不是因为那身黄绿相间的巴西国家队球衣,毕竟,这个时候太多的人都是如此装扮。接近1米8的身高,飘逸的长发,风风火火地走过,简直就是巴西版的“千颂伊”,如何能不叫人再看第二眼。
位于科帕卡巴纳海滩的球迷广场酒吧桌位很难预定,这位美女球迷要早些过去为自己和同伴的狂欢做好准备。一个足球王国的美女球迷有绝对的吸睛度,当我们准备再问她时,她撂下一句“你知道的,今天。”便转身离开。
黑皮肤“雷锋”
来里约之前,早就听闻不少巴西人游行罢工表达抵制。两天来,游行的队伍没遇见,倒是常感受到巴西人的热情。
临近中午,在一家餐厅里,吃饭的人很多,一男一女两位亚洲面孔排在点餐的队伍中,轮到他们时,两人一张口就吃了“闭门羹”,由于服务员不懂英语,两人指着图片少得可怜的菜单“鸡同鸭讲”。刚领到午餐的一位黑皮肤女孩主动上前翻译,直到帮他们选到了满意的食物,女孩才端着午餐坐下。
轮到记者点餐时,相同的尴尬再次上演。黑人女孩再次当起“雷锋”,耐心地回答各种关于菜点口味的问题。到手的特色意面很适合嗜辣的贵阳人,这是几天来最让人心满意足的西餐了。
我们向她表示感谢,她热情地主动和我们握手,这个知道毛主席的年轻女孩刚25岁。不过,聊起世界杯,她似乎不感兴趣,“你问我对世界杯的看法?我不是球迷,但我欢迎你们来巴西。”
“投靠亲友”为看球
拖着硕大的行李箱,三天前,Silva从巴西中部城市玛瑙斯赶到了圣保罗,借住在开小超市的舅舅家。12日一早,“兼职”帮舅舅干活的他提前请了假,世界杯开幕战为巴西加油是他此行的唯一原因。
他将追随巴西队的每一场小组赛,还预定了7月13日到里约热内卢的车票,“不用说,冠军肯定属于巴西。”那一天,世界杯决赛将在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球场举行。
盛宴在即,12日对五星巴西来说,对世界足球史来说,的确是个非比寻常的日子。在足球英才辈出的国度举办世界杯,巴西迎来了历史上第六次捧杯的最好机会,巴西国家队、巴西人,应该都不容错过。 本报特派记者 佘佐杰 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