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去,还得能致富

04.08.2015  16:38
搬出去,还得能致富 ——来自贵州省荔波县搬迁扶贫的调查

 

为何愿意搬?

搬出去还有退路,改革创新让农民后顾无忧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是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的“石上森林”蔚为奇观。森林为何长在石头缝里?喀斯特地貌,石山遍境,耕地稀少。这也苦了当地农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在瑶山和麻山地区的群众,论贫困程度,在整个贵州省,都排得上号。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搬迁扶贫是较好的选择。这里的扶贫搬迁开展得怎样?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栋栋布衣风格小楼规划整齐,柏油马路串连其间。文化长廊、浮雕栏杆、临溪杨柳,透着丝丝古典园林的风情。黎明关水族乡翁昂集镇安置点,是荔波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先行区和试验田。“一期入住230户了,二期还在建226户,搬迁对象都是翁昂附近散居在深山石山中的极贫户。”镇党委书记韦忠泽告诉记者。

搬迁扶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能搬出去当然好,但往哪儿搬?承包地、宅基地怎么办?钱不够咋办?搬了不好还能回来吗?”……搬迁前,拉内村洞杂组村民何羡标的一连串担忧,也真实道出了搬迁扶贫必须处理好的一系列难题。

立足于解决好这些问题,荔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土地政策上,移民户仍可保留原有宅基地,山林、承包地的经营权也保持不变;户籍制度上,全县试行统一户籍,移民户原有惠农政策待遇持续有效,医疗、教育、社保等与迁入地居民同等待遇;金融政策上,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产权“两权抵押”,县农信联社开展扶贫生态移民信用贷款,缓解移民户资金短缺……

村民吃下了定心丸:说白了,万一搬出去过得不好,还有退路。政策措施提底气,拉内村洞杂组12户人家齐刷刷地搬了下来,成为翁昂集镇安置点第一批迁入者。

 

如何搬得出?

群众主动、部门联动、市场拉动,解决搬迁资金难题

要让群众搬得出,钱是最关键的问题。有条件、有能力的群众,自己早就搬了,剩下的都是单靠自己挪不动窝的。

我们做过摸底调查,每户目标移民户的自筹能力也就两三万元,荔波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力拮据。很显然,扶贫生态移民全压在农民或政府身上,这是不现实的,只有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分担一点,才搞得下去。”荔波县委副书记、县长叶霖说。

何羡标的新居就在翁昂集镇的文化长廊边。修这栋新居,老何共花了13万元,政府每个人补助1.2万元,全家5口人共6万元;两个孩子在外打工积存了3万元,剩下的缺口向亲戚朋友和农信社借了些。

何羡标家的情况,正是荔波通过“群众主动、部门联动、市场拉动”解决搬迁资金难题的一个实例。

群众主动,就是群众自愿,政府不搞大包大揽,赶鸭子上架。让群众成为搬迁主体,激发他们挪穷窝、快致富的内生动力。

部门联动,就是各部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资金。“我们把保障房建设、移民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整合在一起,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韦忠泽说。

市场拉动,就是通过设立融资平台,通过BT等模式,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市场在“搬得出”问题上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方式配合使用,大大缓解了建设资金压力,而且所产生的效益,都回馈到了移民安置点和搬迁户身上,因此,荔波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叶霖说。

 

怎样能致富?

布局重点集镇和旅游服务点,交通和产业是最恼火的事

 

贫困户搬得出,是第一步,关键还在能致富。为此,荔波县一开始就选定重点集镇和旅游服务点为贫困户搬迁安置点,这样做,一来配套条件相对完善,二来后续生计问题解决起来更容易。

瑶山瑶族乡拉片村“千户瑶寨”移民安置点,一个瑶族风情小镇初具雏形。借助离小七孔景区只有几公里的有利条件,这里的旅游也搞得风生水起。

瑶山瑶族乡长何正光介绍,移民户中,目前有近百户发展农家乐,有200多名群众从事民族文化表演等旅游服务工作,还有120余户搞起了瑶山鸡和瑶山黑猪养殖,他们都顺利实现了脱贫。

翁昂安置点虽然离小七孔景区和茂兰生态保护区都不远,可是高等级公路还没有修通,交通还是很不方便。因而,无论游客还是移民户,人气都不怎么旺。

陈俊是翁昂安置点农家乐“五福人家”的老板。在浙江打过工的他,在农村算是个不折不扣的能人。他坦言,由于交通不便,来的游客不多,农家乐的生意非常勉强,全家生活主要靠开在镇上的早餐店来维持。更多的移民户选择了外出打工,尽快还清盖房欠下的债。一期移民点里,大白天好多房门紧闭。

在韦忠泽看来,尽快修通通景公路,加快培育板蓝根、蜡染等特色产业,是让移民户尽快致富最急迫的两项工作。“但这两件恼火的事,解决起来都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韦忠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