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石旮旯 迈向新生活

16.06.2015  13:51

 

搬出石旮旯 迈向新生活

—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三年见闻

我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共搬迁42万人。图为生态移民户在新家挂上火红的灯笼。 许增强 摄(贵景网发)

 

      为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人口发展问题,贵州启动实施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204万群众搬出大山。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以来,共建设457个安置点,建房10.2万套,实施搬迁42万人,其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困难群众38万人,占91%。

 

搬 得 出 42万群众出深山

 

  6月5日,记者走进黔东南州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狮子坡移民安置点,一排排漂亮的新房映入眼帘。村民杨通菊正在打扫自家院坝的积水。

  杨通菊告诉记者,如果还住在原来的地方,夜里下雨,全村人都睡不着觉。

  过去住的半坡组坐落于半山腰,是县里挂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每逢暴雨,害怕发生泥石流,村民们都要轮流值班守夜。

  2013年,当地政府决定对磨寨村半坡组村民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在地势相对平缓的狮子坡。如今,全组49户200余名群众全部住上了新楼房,睡上了安稳觉。

 

留 得 住 生活条件大改善

 

  6月1日天蒙蒙亮,安顺市普定县龙场乡玉兔山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门面内,王家琼和丈夫已经蒸好了包子、馒头,熬好了稀饭,等待第一批来吃早餐的客人。

  王家琼一家三口原本居住在龙场乡上羊昌村,最困难的是用水,挑一担来回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去年7月,王家琼一家成为村里第一批移民,搬到距离县城不到两公里的玉兔山安置点。为了帮助他们一家解决生计,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免费借出一间门面,让他们开起了夫妻店。王家琼告诉记者,小吃店经营早、中、晚餐,17岁的女儿明年就要高考,夫妻俩攒足了劲,想为女儿多存点学费。记者问他们“辛苦不”,王家琼的丈夫笑着说:“累点算什么,好日子才开头呢!

  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移民搬迁后,住房和居住环境普遍改善,户均住房面积124平方米,移民对安置地生活满意度达到95%。

 

能 就 业 七成移民城镇化

 

  6月1日一大早。普定县龙场乡玉兔山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袁秀峰和妻子将一台小型耕机从仓库抬上货车,送往化处镇的买家。

  袁秀峰一家过去住在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龙场乡水漕村。提起老家,袁秀峰直摇头:“漫山遍野是石头,一块耕地,岩山要占掉一半。

  搬得出,还要有事干。搬进新家不到一个月,袁秀峰就参加了县农机局组织的培训,学习农机具的维修、养护,很快在县城开了一家农机具售卖点。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正是销售旺季,专门借了一辆小货车送货,一年赚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扶贫生态移民人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村人均6个百分点,实现城镇就业的占劳动力人口的69.4%。

 

有 保 障 医疗养老齐参保

 

  走进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堕却乡新街,一栋栋崭新洋气的楼房比肩而立,移民毛二平的新家,就安在这里。

  自从搬迁到安置点,孩子们上学仅仅几分钟的路程。毛二平自己买了辆农用车跑运输,一年纯收入将近五万元。

  堕却乡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集中安置,打造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移民搬迁街。堕却乡还通过低保、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解决部分移民生活困难。

  截至目前,我省扶贫生态移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2%,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42%,纳入城乡低保23.7%,移民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

  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精准确定搬迁对象,重点向50个贫困县和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国家和省确定的贫困村(组),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较差、“无业可扶”的贫困村(组)将优先纳入规划和实施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