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路上担使命——贵州“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群像②
搬迁路上担使命
——贵州“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群像②
壮阔大迁徙,一步跨千年。
2015年12月开始,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短短几年间,192万人跨过千山来,奔向幸福去,创造了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回顾贵州易地扶贫搬迁路,一批批舍“小家”、为“大家”的移民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把后续扶持重任扛在肩上,让搬迁户们从最初搬来时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笃定安心,实现了安居与乐业并重,安置与安心同在。
1.8万搬迁群众的“大管家”
“最近咨询打疫苗和外出务工的群众有点多。”
盛夏的天气,热得让人汗流浃背,处理完居民矛盾纠纷的罗焕楠刚坐下喝了口水,手机又响了起来。
罗焕楠是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党总支书记,也是社区的“大管家”,他管的“家”,安置了来自思南、石阡、印江的1.8万名搬迁群众,搬迁安置规模为万山之最,群众后续保障服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为让搬迁群众安身又安心,罗焕楠带领一支敢管、会管、能管的“三管”社区干部队伍,在旺家社区探索推行“124”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型社区的综合治理模式,有效把旺家社区62栋居民楼实现网格化综合管理全覆盖,架筑起党群“连心桥”,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安居还要乐业。为此,罗焕楠搭建起扶贫微工厂产业园,引进7家企业入驻,就近安置群众就业2200余人,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达2500元以上,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的美好愿望。
如今,“遇事就找罗书记”已经成为旺家社区搬迁群众的共识。
为搬迁群众付出,值得!
6月22日,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一早就忙着在社区张罗群众在生产车间就业的问题。
算一算,今年是罗应和搬到新民社区的第五个年头了,作为贵州192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一员,五年前,罗应和居住的惠水县摆金镇斗底村,属于不通水、不通路、不通信的“三不通”地带。
2016年,通过搭乘政策“顺风车”,罗应和带领着乡亲们从斗底村搬迁到新民社区,从此摆脱了“三不通”的窘境。同年11月,罗应和当选新民社区首任党支部书记至今。
“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结合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罗应和组织开办了黔南州第一个“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把就业技能送到居民手上。
近年来,罗应和通过创办扶贫车间、引导外出务工、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辟季节性灵活就业等方式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创业就业,一步步在新生活中站稳脚跟。
搬迁5年多来,新民社区户均就业2人以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0元,是搬迁前的3倍;500多家庭买上小汽车。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实现了“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美好生活愿景。
看着搬迁群众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罗应和高兴地说:“为搬迁群众付出,值得!”
做搬迁群众的“知心大姐”
“王姐,最近我家的日子有点不太好过。”
“王姐,工厂还招人不啊,我想去找个班上?”
每天,只要有空,王静总要和搬迁群众聊上一聊,通过聊天,来了解大家近期关心的事情。
王静是水城区新桥街道新业社区支部书记,她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换来了群众舒展的笑容。今年2月25日,王静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并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成绩来之不易。新业社区共安置了搬迁群众1256户6052人,搬迁对象涉及老鹰山、董地、尖山等8个乡(镇、街道),人员结构复杂,贫困人口多,矛盾纠纷频发。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了打开搬迁群众的心扉,王静每天带着一个红色小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与搬迁群众谈心,了解他们生活情况和就业情况。通过开展微笑服务、上门服务、呼叫服务、托管服务、亲情服务等,极大提高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也成为了大家的“知心大姐”。
在王静的带领下,水城区新业社区真正实现了把支部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党建活力转化为搬迁群众自身发展动力,做好了“强、乐、爱、和、融、富”六字文章,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今,贵州正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截至2021年5月底,贵州省搬迁有劳动力家庭41.39万户98.49万人,已就业41.39万户90.77万人,占搬迁劳动力总数92.17%。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下,移民干部们时刻把搬迁群众放在心里,把后续扶持重任扛在肩上,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千上万的搬迁户正搭乘着这列幸福的“列车”,阔步迈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记者 吴传娟)
[责任编辑: 邓娴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