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希望的种子

07.05.2015  13:35

播撒希望的种子

——安顺驻村干部二三事

现场,董登帮正向工程队了解试水事宜。

返乡青年们在基地开展病虫害集中防治工作。

 入户走访村民。

安顺开发区和兴村蔬菜基地内长势良好的蔬菜。本报记者 范灵虹 摄

编者按

 

  安顺田间地头,村村寨寨活跃着这样一群人——驻村干部,他们吃住在农村,行走在去老乡家的路上。为的就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村,解决实际困难,为发展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

  他们对农村产生深厚的情谊,和农民成为亲密的一家人。

  记者走在贫困的农村,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瞬间……

 

老董寻水:滋润村民心田 本报记者 范灵虹

 

  “老董,快来啊,井口终于出水啦,蔬菜基地总算有指望了。”电话那头工程队队长异常高兴,驻村干部董登帮一路狂奔到现场,望着白花花的地下水从井口喷出,他仰天大笑起来,然而眼角却湿润了。

  今年是董登帮连续驻村的第3个年头,他帮扶的和兴村位于开发区,距离安顺市区约15公里。就职于安顺市实验中学的高级教师董登帮,坚信村庄要实现同步小康得先让村民富起来,他鼓励种植大户创办合作社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60多万元,经过他四处沟通协调,全村500亩闲散土地得以流转,蔬菜基地孕育而生,30多名留守村民每日收入超过100元。

  正当一切如火如荼地推开之时,夏季应收割的蔬菜出现大面积旱死,合作社遭遇发展危机,相关项目资金因此无法落地。董登帮请来农业专家研究得知,蔬菜基地的土壤疏水性较差,汛期易涝而旱期易干,如无稳定的水源灌溉则无法继续种植,蔬菜基地周围毫无水源可用,这一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当下唯一的解决方法只有打井取水,此后,董登帮走上了这条寻水之路。

  “这条寻水之路一走就是8个月,我以最低的价格四处寻求勘探队进村打井,由于选址等因素的制约,在每次即将看到希望之际,残酷的现实总是以失败作为回应。”董登帮在回忆起寻水经历的时候,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第一次打井是在去年8月,历经40多天的连续作业,钻井深入到地下150米后,任然不见半点水源踪迹,打井无果;第二次,董登帮托人找到打井成功率颇高的工程队进村,经过1个月的勘探也以失败告终;最接近成功的经历是第三次打井,董登帮劝服村民让大型勘探设备从农田经过,钻井以来首次见到水源,但因出水量仅达目标水量的五分之一,无法满足灌溉所需而告吹。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次打井出水量相当可观,目前进入试水环节,一旦出水量达到每天100吨就标志着打井成功。蔬菜基地法人杨之国听到这个消息后露出难掩的微笑,“只要有了水,我什么都不怕了,有董登帮的协调帮助今年要扩大基地的面积,由500亩提升到2000亩,到时候来合作社务工的将超过200人。

  放下心中大石的董登帮,接下来要处理村民改修房屋的申请材料,处理完材料后已是午饭时刻,他打开工作组对面的寝室,为自己煮了碗热腾腾的挂面,寝室木椅旁的大草帽甚是破旧,却陪他走访了全村700余户村民家中,伴他走过800多亩田间地头。

  “许多人问我,年过五旬还这么卖命图个什么?尽管偶尔有的村民不理解、家人时常会埋怨,但只要一看到村庄有变化,那便值得,同时算对自己有个交代。”董登帮在2013、2014年均获得全省、全市优秀驻村干部称号。

 

熊科留人:回乡创业添自信 本报记者 杨唯

 

  回归是个很感性的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回归土地,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在安顺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派驻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的驻村干部熊科看来:“要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一辈安心留村发展,就必须拥有实实在在的致富抓手,让土地产生出更多收益。

  2014年2月,身兼市农委办公室副主任之职的熊科开始了自己的驻村生涯。走访中,村民反映,村里人大多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碍于诸多因素,土地收成一直不尽如人意,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只能外出打工。“如果有挣钱的项目,大部分人是不愿意离开家乡的。

  在掌握村情民意后,经过认真调研、多方论证和下派“第一书记”、村支两委研究,一个以带领群众致富、村集体创收为目标的连片蔬菜基地帮扶项目,很快就被摆到了全村群众的面前:全力建设一个以当地特色蔬菜韭黄为主导。发展茶叶育苗、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土壤则以石灰土、黄壤土为主,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发展本地特色韭黄和茶叶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想易行难。为了减少风险,熊科利用单位资源,先后联合县农业局、化处镇党委政府、化新村村支两委共同努力,选择培育了13名村级产业致富能手,实际投入资金30万元组建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公司牵头集中流转村民土地3700亩,积极鼓励和引导回乡农民工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发展实施按照季节连片种植蔬菜的计划。

  在帮扶单位、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凭着闯劲、干劲和韧劲,蔬菜种植基地挺过了缺技术、少资金、没销路等困难,逐步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目前,2000亩连片蔬菜基地(韭黄与其他蔬菜套种)、380亩茶叶育苗基地进展顺利;800亩经果林、300亩中药材环绕周边;年产蔬菜可达2000吨以上,年产值实现800万元,并已确定列入支持服务省会贵阳市的蔬菜保供基地,正式挂牌开展工作。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老百姓尝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甜头:生活福利提高、生产条件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今年春节,全村近300名外出打工青壮年得到了留村就业、创业的机会,熊科带给村民们回归的愿景正逐步显现。

  自驻村以来,熊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帮扶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使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极大地增加了外出务工青壮年回村寻找自我发展的信心。

  “外出打工或许只能带动一家致富,而回乡创业却能带动一方的富裕。今年,我们将继续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努力走出一条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农村发展道路。”谈到村里未来的发展新景,熊科信心满满。

 

三人聚力:摘掉九甲村落后帽

 

  去年2月,按照安顺市委要求,安顺市检察院与九甲村结对帮扶,进驻村里,帮扶发展。挂任平坝县十字乡九甲村“第一书记”安顺市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张国胜说,检察院派出法警支队副支队长李忠、公诉一处科员莫先俊进驻九甲村。

  “驻村就必须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在盼什么。”李忠介绍为了摸透村情民情,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他和莫先俊挨家挨户走访,和村民在田间地头、在山头地坎,坐哪里方便哪里谈,渐渐地与乡亲们熟悉起来。近1个月,他们走访了九甲村18个村民小组近1000户村民,3个笔记本记满了群众的心声,更加清晰地掌握了村情,也找到了发展路径。

  驻村一年多的时间,张检作为挂任九甲村的“第一书记”,每个月都要到我们九甲村驻村指导,带领李队和小莫多次到省、市、县相关部门联系、协调、沟通,把九甲村发展中的困难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

  通过他们的努力,为九甲村争取了村办公楼的项目40万、九甲村的垃圾中转站、垃圾池修建15万元、九甲村六家堡小桥修复及河道堡坎14.5万,九甲点六组房屋受地质灾害搬迁项目、九甲村主路修建900米资金38.3万,龙昌点上龙小组联户路工程20万、老云点种植果树、养殖鸡苗项目2万、联系工商部门对该村九甲点菌种种植个体户5万、协调民宗局3万、九甲中学帮扶资金30万、幸福园5万元,市院扶贫款4万元。各个帮扶项目达12个,帮扶资金共计176.8万元,目前已落实146.8万元。

  “我刚开始以为这些人来驻村,或许坚持不了几天。事实证明我的想法错了。”李龙琼介绍,九甲村六组是交通最不方便的组,一旦下雨就是一路烂泥。她安排李忠、莫先俊去了解一下那儿村民的情况,帮助解决一下村民的实际困难。

  “我以为介绍六组的交通后他们根本不会去,结果两人就上街买了雨靴第二天一大早换上就去六组,开始了他们驻村第一天的工作。”李龙琼说,接下来的日子,驻村工作组走访了九甲村老云、九甲、龙昌三个点100多名农户。对九甲村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哪家是致富带头人、哪家是贫困户、哪家是临时遇到了特殊情况,他们都了如指掌。

  “如果不是市检察院的张检和工作组的同志踏踏实实驻进我们村,尽心尽力帮助我们村一步步的改善村级基础设施,积极和各部门协调,普及法律知识,引进养殖技术,我们九甲村最少要推迟3到5年才能达到今天这般模样。说心里话,这是我头一回见到这样的‘城市人’。在市检察院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们九甲村摘掉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九甲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九甲村村支书李龙琼感慨地说。

 

       通讯员 张光平 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