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步入成果研究“收获期”
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孵化人才蓄势以待
FAST步入成果研究“收获期”
谢晓尧(中)介绍FAST相关数据。
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贵州师范大学在贵阳市签署了“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双方在以往共建“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基础上,深入开展射电天体物理研究,将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打造成为FAST数据共享、高效转化、优质产出的合作平台,推出水准高、影响大、示范强的天文科技研究成果。
贵州师范大学为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分析平台保障,也将借机培养一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射电天文人才队伍,为“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运行和相关配套建设输送技术支撑人才,以期将贵师大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天文教育和天文科普基地。
提供数据计算分析保障
2014年9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贵师大共同签署了“FSA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为FAST海量数据管理、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目前,国家天文台公布FAST成果:揭示快速射电暴起源,发现脉冲星300余颗。其中,部分成果就是黔南大窝凼计算中心通过一条高速网络专线至贵师大FAST早期科学中心将FAST大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
随着FAST不断增长的海量数据,对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大容量、高性能存储空间和处理模式的需求迫在眉睫。
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谢晓尧说,应国家天文台的请求,贵师大投入1020万元于2020年完成了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的扩容工程,通过对传输线路、节点分布、存储容量、温控设备、电源供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更新换代、优化配置,提升了对FAST传输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增强了发现有效观测信息、转化天文数据为科学成果的保障能力。
打造天文人才培养基地
人才资源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早在FAST建成前,贵师大就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天文学科。2014年至今,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建设了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贵师大天文系南仁东班、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和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2015年至今获批了与天文学科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贵师大天文系南仁东班致力于为FAST的运行、维护、技术升级和改造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由国家天文台汪景琇院士任第一届“南仁东班”班主任,多位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受聘为科研导师,培养了多名本科、研究生。
根据“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展射电天体物理研究,基于FAST和面向下一代平方公里望远镜阵列(SKA),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型人才,打造一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射电天文人才队伍,合作领域逐渐拓展至大数据、云技术、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混合现实、人工智能、机电、天文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为FAST运行和相关配套建设输送技术支撑人才,助推贵州师范大学打造国内一流的天文教育和天文科普基地。
“对射电天文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越来越大,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工作分工会越来越细化,建立和完善精准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为FAST输送更多专业型人才。”
贵师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支启军说,贵师大有望今年获批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将天文学科作为新兴特色学科建设,并已经启动了申报天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筹备工作,必将在天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成绩。
扩大数据成果产出
2020年5月15日,国家未来网络(CENI)实现北京节点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贵阳节点贵州师范大学FSAT早期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传输容量高达100Gbit/s),并开始实时从贵阳向北京传送FAST数据文件,带宽占用率达到90%。
“利用贵师大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力量,希望取得更大的科学成果。”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说,再次选择与贵州合作,原因一是地理优势,二是看中贵师大拥有信息网络数据处理优势,拥有省属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未来网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去年2月,FAST团队正式启动科学委员会遴选出的5个“优先和重大项目”,近百名科学家开始使用并处理FAST的科学数据;4月,时间分配委员会开始向国内天文界征集自由申请项目,目前已经接到170余份申请,而且外部用户的比例高达95.7%。
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武向平说:“今年3月31日,FAST对全世界开放。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利用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做出重大贡献。”(记者 邹林)
[责任编辑: 刘昌馀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