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本”:看贵州精准扶贫
中新网贵阳10月7日电 题:中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本”:看贵州精准扶贫
记者 张伟
“土地石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来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段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家喻户晓的顺口溜,说的就是昔日的五星村。
贵州乡村一隅。 张伟 摄
如今的五星村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干净的乡村公路将一幢幢白色的楼房仿若珍珠般串起;成片的果林在秋日阳光照耀下显示出勃勃生机;田间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们面带笑容地畅谈起收获;校园里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
这一幕山乡巨变得益于中国的脱贫攻坚。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模式。“扶贫,就得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迤那镇党委副书记、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说,精准识别贫困户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由此,李仁兵提出衡量精准贫困户的标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法”。
贵州乡村一隅。 张伟 摄
“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和基础。”李仁兵说,为大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3年,五星社区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社区干部到老百姓家算账,一户人家算了几天都算不清楚。问题在哪里?“有些老百姓不讲实话,他们的有些收入干部无法掌握。”李仁兵一眼看穿要害,“账算不清楚,识别怎么精准?”
李仁兵经过思索,认为应该从房屋、土地和产业、劳动力、学生读书等几个方面估算民众收入情况,这一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经过总结细化,形成了精准识别“四看法”。
“用‘四看法’“把脉”,2014年年初,五星社区精准识别出134户438名扶贫对象,无一人提出质疑,老百姓都赞同。”李仁兵说,社区根据精准识别情况,按照“六个到村到户”和“五个脱贫一批”政策,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原则,开出精准扶贫“处方”,对症下药。
截至目前,五星村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076元增长到2018年的12557元。2019年9月,李仁兵也被授予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称号。
“四看法”传开后,与威宁县毗邻的赫章县也将精准扶贫的目光聚焦在了“读书郎”的牛鼻子上。在多方帮扶和支持下,赫章县紧抓教育精准扶贫,积极探索“新型学徒制”项目,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这是一个创新,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和贫困家庭的命运。”赫章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华给记者看了第一批“半工半读”的学生们的工资单,“他们每月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一年下来1个孩子的收入就可以带动6名贫困人员达标,我们提倡他们每月给家里寄2000元左右。”
赫章县营脚镇岩脚组的贫困孩子罗建美是第一批“半工半读”的学生,当她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开心地打电话告诉了从小养育她长大的伯母罗国志,并给了妹妹零花钱。罗国志开心地说:“只想她们姐妹俩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
赫章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邓洪勇告诉记者,通过“新型学徒制”项目把贫困的学生变成了新型的技能人才,既圆了贫困学生的大学梦,又解决了他们的就业等问题,值得大力推广。赫章县计划到2020年,“新型学徒制”将惠及2000人以上。王华计划,下一步积极对接贵州省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广“新型学徒制”,为贵州和赫章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四看法”推广后,全国各地争相来学习,贵州也在实践中添加“看有没有病人躺在床”将“四看法”升格为精准扶贫“五看法”,为精准扶贫树立了“贵州样板”。2018年,贵州省减少贫困人口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14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易地扶贫搬迁入住76.19万人,向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再进一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