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征信牌照 比光吼“会员自律”管用

13.06.2014  15:06

你以为真的所有的网贷(P2P)公司都像表面上那样渴望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吗?这未必。”一位在国内还算有名气的P2P公司创始人对笔者说。

这句话很有嚼头。在细究深意之前,先来理一理国内征信市场的现状。

在个人征信牌照放开之前,所谓正规军就两家,一家就是“央妈”亲儿子央行征信中心;一家则是由这个亲儿子收养的干儿子上海资信。

要知道,因为未被认定为“金融机构”,P2P杂牌军想要共享央行征信数据可谓痴人说梦。所以它们采取了一种迂回的作战方式,就是借道跟央行合作的第三方征信机构,比如上海资信。

但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几大玩家,上海资信、鹏元征信、安融惠众,它们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区域性。鹏元在华南区尤其是深圳做得特别好,而安融惠众则牢牢占据北京地区。另一个特征是封闭性,它们都由做企业征信起家,介入个人征信市场稍晚,往往只能够囊括会员企业的客户数据,覆盖面不够且不对同行共享,这样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借款人在多个平台重复借贷的问题。

所以,P2P为了降低坏账率,只能另外建线下团队,进行实地征信。这样一来,成本必然被推高。

央行的个人征信牌照放开,P2P行业算是直接受益者,因为它们共享央行征信数据的渠道更多了,而且不再是隔离的,信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将大幅提升。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只是对部分合规的、想做好网络信贷这一商业模式的P2P有用。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就有45家P2P平台跑路,其中大多数平台在案发后被认定为“自融”。不止一位P2P的从业者告诉笔者,P2P平台主通过虚设借款人和借款标的来为自己融资的行为仍旧猖獗。

央行去年12月一纸《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却意外让一些P2P头疼了起来,因为按照“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实行许可制,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机构实行备案制”的监管思路,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将会出现,真实的借款人资质与征信信息将唾手可得,虚设借款人的难度骤然提升。

同样的逻辑,某些小贷公司的态度其实是最好的佐证。深圳一家小贷公司负责人对笔者说:接入征信系统,或多或少会让某些业务“运作不起来”。过去征信尚不是非常透明,利用这个监管空档很多小贷公司急剧扩张规模。而一旦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业务增速放缓是可以预见的。

从去年2月央行就提出要逐步将小贷公司接入征信系统开始,到今年4月底,全国6000多家小贷公司接入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却分别只有255家和156家。

无论如何,从这一点看,征信牌照的放开确实侧面推动了创新金融机构、民间影子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毕竟,防范金融风险,不能只靠行业协会吼两句“会员需自律”吧?

(刘筱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