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地方政府打“JQK”是一手臭牌

02.06.2016  02:39

    近日,国务院督查组赴黑龙江开展专项督查。一些受访的民间企业家反映,当地招商引资时企业被奉为座上宾,但在项目投产后,地方政府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情况比较普遍,“新官不理旧账”问题较突出。企业将之形象地描述为“JQK”:先勾我们进来,圈块地给我们,然后再尅我们。督查组就此建议,解决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根本还在于深化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

    “JQK”是一个新名词。站在企业的角度讲,从切身体会到形象地总结成打扑克的术语,却并非如创造一个新名词的过程一样舒心惬意。虽然,黑龙江省明确“非禁即入、平等待遇”原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未明确禁止的一切产业和领域,但“JQK”现象却暴露出基层政府失信、服务质量差、政策因人而异等诸多问题。

    近几年来,东北地区遇到较大经济下行压力,一些长期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在意见落地的最后几公里路程上,“JQK”现象会形成强大的阻力,甚至会倒逼企业搬迁。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JQK”现象也在削减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就在近期,国务院印发了《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对今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作出部署。关于“放管服”,国务院要求非常明确,就是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通过加强监管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而“JQK”现象却与“放管服”工作完全背道而驰。

    “JQK”现象很有可能会造成多输的局面。至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前恭后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主要领导有了变动,或者是因为招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各自为战”,但说到底,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在部分地方官员心中,政府仍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的职能仍然是管理而不是服务。企业只能听政府的或者围着政府转。说得严重一些,就是这些官员“为官不为”或者“胡乱作为”。

    “JQK”现象说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仍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一些基层政府那里,“放管服”工作仍然贯彻落实地不得力、不彻底。地方政府应当严厉问责相关官员,切实保障企业家的投资利益,这样才能维护经济发展的公平秩序,并最终振兴东北经济。(王传涛)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