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山村故事会”村民讲述小康生活分享创业心得
一张书桌,两条凳子,一套便携式音响设备,听众或站着或坐着,简简单单的会场上挤满了乡亲老少。
“我的小康故事就是种野山椒。”黄连华带着腼腆的微笑,略带幽默地说,靠种野山椒把房子修了,把车子买了。
前不久,在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的文化小广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山村故事会。故事会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主题,让乡亲们讲述身边的小康生活故事,主讲人和听众都是乡邻,黄连华便是主讲人之一。
简短、风趣的开场白之后,右二村菜子园组村民黄连华打开话匣子,说起自己种植野山椒的创业故事。
“第一年种了6亩多地,家底全押上了,算是押对了,纯收入有3万多。”黄连华说,可以说是打开了小康之门。
“但也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就遇到了销售压力……”黄连华按着时间顺序,说起了9年的创业经历,从最初的顺风顺水,到规模扩大后的市场竞争压力,再到当下稳定的种植规模和销售渠道,绘声绘色地穿插着发动村民、考察市场、竞争博弈、村寨发展等画面。
在黄连华的讲述下,村民们仿佛重温了一遍村寨的历史变化,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菜子园组的野山椒种植起步于2006年,9年间,种植规模从最初的70亩,发展到现在的1600多亩,年产值高达200多万元,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从10年前的1000多元提高到了10977元。
“这9年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房子了,以前这边住的都是土坯房、茅草房,现在都是‘小二层’楼房了。”作为野山椒产业的带头人,黄连华话语间充满了自豪感。
紧接着出场的主讲人徐以章则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农民变成高校特聘教师的人生经历。
徐以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2004年开始接触产业化种植和规模养殖,高粱、葡萄、烤烟、辣椒、肉鸡等农产品都尝试过,2011年发起成立了春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生态种植,2013年又以入股的方式与向黔冲农业种植公司合作,开展特菜培育工作,并成了公司生产总部的负责人,被贵州师范大学特聘为环境农业专业教师。
“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特菜签约客户已达3万人,目前,启动了4000户的试点种植。”徐以章说,主要打造绿色有机“放心菜”,菜品有40多种,搞订单农业,仅“奶菜一号”这个品种的订单就达到了180万元。
“大家要想搞特色农业种植,我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故事快结束时,徐以章说。
“徐伯,我想问下后头寨组那边种山药合适不?”村民黄连富马上问道。
“那边的地是粘土质,不适合种山药,种蔬菜比较好。”徐以章回答道。
……
除了讲故事,现场还兼具经验分享,说者用情,听者用心。艳阳之下,红枫湖畔的清风徐徐,热闹的故事会与万物复苏的春天相映成趣,一幅幅怡然的小康生活映入眼帘。
除了个人的发家小故事,村支书吴应军还就村寨的规划及产业发展向村民作了讲述,一步步地激起了村民的创业热情。
这样的故事会不只右二村有,4月以来,清镇市为更多地让老百姓感知小康生活,“山村故事会”已在全市铺展开去……(王太邦 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