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病一科主任刘水青

06.03.2015  19:13

3月5日上午九点,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感染病一科主任刘水青戴好橡胶手套和口罩,向病房走去。这一天,她要检查50多位艾滋病患者。

刘水青记得,2008年中心刚成立时,艾滋病人很少,其他的全是吸毒病患。每天和吸毒病患打交道,潜藏的危险随时存在。“有医生接到转到艾滋病区工作的通知后,常常会以各种原因不到岗。

作为贵州省最早从事艾滋病临床诊治工作的医生,当时刘水青承受着社会对艾滋病歧视导致没有医护人员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以及艾滋病患者就医困难的双重压力。同时,由于当时的艾滋病人主要以吸毒人群为主,艾滋病诊治也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临床艾滋病诊治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如果在医院坐等,可能一年也不会有几个病人来就诊,我们只能走出去。那时,我们每年都会和贵州省CDC艾防所的同行们到艾滋病人比较多的县去给病人看病,给当地的艾防人员讲课。由于当时艾滋病诊治的中文资料很少,我们更多的是查找国外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诊治病人。”刘水青说,那是最艰难的一段岁月,没有人指点,只能小心翼翼地观察每一个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变化,但这些经历也让自己积累了丰富经验。

长时间与病人相处建立的默契与信任,让刘水青有了很多艾滋病人朋友。他们有时会邀请刘水青喝茶、吃饭,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她都会答应。“与正常群体相比,他们的内心更脆弱,更需要得到认同,轻易的拒绝不是好事情。”反过来,刘水青也会从患者的认可中获得成就感,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五年前,一名住院病人除刘水青外不愿意见任何人。很少为别人抽血的刘水青拿着针头操作时,不小心用针头戳破了橡胶手套。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必须连续服用28天的阻断药物。而服用阻断药物的副作用,是常常会头晕、拉肚子、呕吐,面对漫长的折磨,只能靠耐力去应对。

刘文青说,刚开始接近病人,要戴上防护帽、防护眼镜、口罩、防护衣,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不过接触久了,相互之间熟悉了,这些装备慢慢也就用不上了。“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其实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谈及自己的愿望,刘水青说:“我做梦都希望治愈艾滋病的药物早点研究出来,我会第一时间把它弄回来,给我的病人用。”(本报记者 常青)

人物感言:

人生尚有梦,勤学日不辍。临床如履冰,求索无寒暑。作为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感染病治疗的医生,只有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技术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才能无愧于病人生命的托付,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才能无愧于医生这个称号。——刘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