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之路——一论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8月18日,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时隔13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统筹谋划民族教育改革发展大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格外关怀,这必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起步于延安民族学院的民族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经过60余年的探索与创新,已然是硕果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一大批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担当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责任;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各族公民,汇聚起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彰显着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勃勃生机。
辉煌成就的背后,是我们党始终着眼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始终尊重民族发展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民族教育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发展之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条道路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正在得到根本改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欣欣向荣。
当前,我们的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民族教育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发展民族教育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之路,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创新。
走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走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之路,还必须坚持缩小发展差距,坚持结构质量并重,坚持普特政策并举,坚持依法治教。这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民族教育全面发展、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造幸福生活能力,促进民族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育是民族和国家发展最根本的事业。“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呼唤更为成熟的民族教育,教育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也有赖于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我们要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高度,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层面来看待民族教育,始终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提高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