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1+1+N”教育精准扶贫见实效
贵州师范学院按照我省“省属院校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要求,全力做好对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七个村的帮扶,创新实践“1+1+N”模式,将教育帮扶融入贫困村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教育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介绍,该校对印江自治县峨岭办事处同心、黔溪、川岩、青杠林、曾家坳、峨岭关、杨柳塘七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于2016年4月启动。经过充分调研,确定了“1+1+N”的帮扶模式。即除驻村工作队员以外,每一个帮扶村明确由1名校领导作为责任领导,由驻村工作队员所在部门或学院作为1个牵头单位,N个部门或学院作为帮扶集团参与到各个帮扶点开展工作。这样,就使得全校教职工都真正把精准扶贫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驻村工作队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建立了详细的扶贫档案和完备的精准扶贫管理系。工作队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人员、生产条件、劳动能力等情况,认真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为他们量身定做扶贫计划,有效实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帮扶。
扶贫先扶智。学校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先后举办了“农业产业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中小学幼儿园后备干部、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等,为推动印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实施“领头羊”计划,从7个贫困村的精准扶贫户子女中选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学院附属中学——贵州省实验中学免费就读。此外,还每年安排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队到印江开展教育支教、社会调研等活动。
产业扶贫扶在“点子”上。学校多次联合省农科院组成扶贫调研组,走遍了峨岭街道办事处7个村,实地调研林木经果林、畜禽养殖及乡村旅游等发展情况,就贫困村发展茶场、林木经果林、畜禽养殖及乡村旅游等产业提出了可行的指导性意见。学校后勤处与峨岭街道签订了“校农合作”项目协议,先后采购主食、肉、蛋、蔬菜、水果等3批共15395元,涉及贫困户74户,惠及贫困人口314人。学校与该县相关部门确定,双方将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确保“校农合作”长效发展,帮助贫困户增收、促进产业发展。
截至2016年12月,贵州师范学院对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7个村精准扶贫直接投入资金34万余元,间接投入资金299万余元。目前,中华蜂养殖、血毛土鸡养殖等项目已经发挥良好效益,驻村工作队正在与学校专家们一起,为村里搭建网络电商平台,力争将村里的农产品推销到省外、国外。经过与省水利厅、印江自治县水务局等部门协调,争取到项目资金296.68万元,用于彻底解决当地村民4751人的饮水困难。
贵州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多措并举,全校发力,力争尽快使所帮扶的7个村彻底拔掉“穷根”,实现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