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数博会】贵阳新时尚 逛大数据图书馆
“如果一个文明要延续一万年,那就需要一个万年存储功能——— 一个万年图书馆。这并非万年文明唯一需要的东西,但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需要。”前《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在他的著作《技术元素》里有过一段关于图书馆作为文化的载体描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承载人类文明的传统图书馆将由原来围墙、藏书楼、阅览室,快速跃进到一根网线即可解决人们所有阅读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时代。值得炫耀的是,贵阳走在了数据图书时代的前列。
● 贵阳数字图书馆 云端藏书92万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时今日的阅读者,或许没有闲暇功夫“泡”图书馆,但他的手机、电脑里,必定下载一两款读书软件。捧“机”而读,这一幕,最好的形象注解是公交车,一眼扫去,座位者多半低头,双目紧盯手机屏小黑字,时而抿笑,时而紧锁眉头长吁短叹。
可见,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吸引全民阅读的新兴方式。然而早在2003年,贵阳市图书馆“嗅”到先机,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读者通过登录该馆网页,可以在线阅读30万册书籍,现在这个数字增长92万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5000万篇、贵州地方志集数据库2435册。
2003年,那个年代,很多人或许连数字化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还是躲在校园附近的租书屋花5毛钱借一本金庸小说的节奏,连Facebook都是2004年才上线,贵阳市图书挂却开始了“先行者”探索之道。
馆长郭春认为,这也只是借鉴了文学大师胡适的提议。众所周知,公立图书馆文献是国家文献收藏的主体,是一国文脉所系;从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的角度来看,实乃不可缺失。这些公藏文献,首先要恒温恒湿地保存,以预防其自身腐朽残损,还要做好防虫、防火、防水、防盗等外力损害,以及应对各种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的不可控外力损害。但说一千道一万,能够避免上述种种损害的,尤其是类似火灾这种惨重损害的,只能是尽快实现文献数据化储存与管理,让公藏文献借助照片、电子、网络,成为永世流传的“神器”和永不磨灭的“数字化共享”资源。
因此,早在1935年,胡适便提议采取摄影方式存留复本,他也因此成为让中国古代文献进入胶片时代的第一人。贵阳市图书馆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将胡适当年的做法借助互联网的现代技术进一步深化罢了。
除了数字化图书馆,几年前,贵阳市图书馆为了吸引更多读者,还陆续建立手机APP和微信公众服务号。目前运行下来,通过多种方式“逛”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多,传统方式读书借阅量一年约为30多万,而数字图书馆活跃读者点击量一年高达100多万人次,把传统借阅远远甩在身后。
● 只要有云 书籍就能超越空间
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到来,会对百年沉积的传统图书馆带来哪些冲击和革新?
记者就此问题请教郭春,他认为“数字化”与纸质图书之间并不存在较量问题,而应如同人类的两只手,“这样才可以拥抱。”
仔细一听,无不道理。贵阳市图书馆的“泡”馆人群以60岁以上老人和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主,但它数字化图书馆的固定读者,又以20-50岁本科以上学历的知识一代为中坚力量为代表,缺少任何一种阅读途径,就可能面临部分人群的流失。
“但是只要读书,无论是哪种途径,无论是深读、浅读、碎片化阅读还是功利性阅读,读书,就是一件好事。”
“况且,数字化图书馆还 能 突 破 空 间 存 储 的限制。”贵阳市图书馆现有藏书180余万册,每年以3万册新书速度递增,按照这样速度,“再大的图书馆也不够装”。可是如果是以硬盘形式存储,那再多的书也有空间安放。
郭春表示,虽然很多人还是很享受“书香、茶香、一日时光”的感觉,但不得不承认,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到来,已经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比如,可为人们节省大量时间也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样一本书,过去只能在图书馆阅读抑或借回家阅读,如今只要具备一个PC端或者移动终端再加上一个账号和密码就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图书馆网站看你想看到的书。
● 大数据分析 贵阳人爱读什么书
贵阳市图书馆作为当初“数字化图书”的先行者,现在已经升级服务,顺应时代潮流,用大数据为读者提供更多便利。
比如,技术人员已经通过后台分析出贵阳读者的年龄、学历、爱好书籍种类、文献等相关内容。
记者看到,市图借阅量最多的读者学历依次是:大专、本科、高中、初中、小学、研究生。
而就借阅的书籍而言,小说类最多,以《追风筝的人》、《偷影子的人》等成为借阅量最高的书籍;而借阅的文献,以《求是》、《半月谈》、《电子制作》、《读书文摘灵感》、《大众电影》居多。
“大数据应用肯定不止读者分析这一小块,”郭春表示,“图书馆的大数据应该做到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一种资源共享。例如,刷身份证可以借书。”在郭春的构想中,希望贵阳能同上海一样建立庞大的信用体系建设,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一路畅通。以图书馆来说,市民可以不交押金办理读书卡,借阅图书就凭身份证,如果借阅者失信,出现不还、逾期等情况,将记录在诚信体系里面,让他在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记者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