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核心要点:
■ 广大作家要树立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对文学价值的信念,坚定文学创作的信心,在市场大潮中保持定力,在名利浮躁面前不忘初心,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用文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 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历史担当,自觉站在时代的高处,观照当下的火热实践,展现人们寻梦的理想,讴歌人们追梦的奋斗,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把当代中国的精彩故事讲出来、讲精彩,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写出来、传下去。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当看到,人民是历史大舞台的真正主角,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只要文学存在,人民与文学、生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就永不过时。
■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扎本土、不忘本根,继承中华美学精神,汲取古典文学精华,赋予当代文学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面孔,始终保持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强调继承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学成果,中国当代文学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向世界的。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工作。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文艺繁荣发展的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给人以方向、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具有里程碑意义。最近,中央将印发《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繁荣文学创作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我国文学园地百花竞放、充满活力,特别是涌现了一大批有分量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长篇小说,构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学画卷。最近评选揭晓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就是对近年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集中检阅。评奖得到社会广泛公认,是文学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成果。我国文艺事业正处于需求旺盛的发展时期,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一、坚定对文学价值的信念是作家最可贵的品质
大凡卓有成就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身处生活的顺境逆境,还是处于创作的高峰低谷,都始终秉持文学信念,胸怀一颗对文学的赤子之心,不轻言放弃、不随波逐流。茅盾先生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动荡的年代,他先后流亡武汉、上海、日本,辗转香港、新疆、延安等地,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力作。路遥肝病到了晚期时,依然没有放弃写作,忍受病痛折磨,呕心沥血地完成了《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卷。正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和坚守,才诞生了这些文学经典。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当我们看待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创造时,目光总会首先落到文学身上。那些文学大师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是本民族最好的精神标识,就像巴尔扎克、雨果对于法国,歌德、海涅对于德国,莎士比亚、拜伦对于英国,普希金、托尔斯泰对于俄罗斯的意义。我国文学史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一个个文学巨匠,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千百年来,这些名家大师奉献了不计其数的文学经典,让人们在文学的海洋里得到了精神的滋养、思想的启迪和奋进的动力。
当然,今天的社会环境、文学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当年报刊上发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会收到成麻袋的读者来信,这样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产品日益多样,人们的文化选择更加多元。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文学创作遇到了一定困难,作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应当看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文化样式如何演进,文学对文艺创作的基础作用、对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社会人心的涵育作用,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任何看轻文学、唱衰文学都是肤浅的、短视的,正如王蒙先生所说,“不要相信文学式微的谣言”。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著作《中国文化的重建》一书中,呼吁树立文化自觉。他提出,“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广大作家要树立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对文学价值的信念,坚定文学创作的信心,在市场大潮中保持定力,在名利浮躁面前不忘初心,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用文学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二、反映时代进程、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使命
茅盾文学奖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九届共评出40多部优秀长篇小说,其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就是高扬现实主义精神。像改革题材的《冬天里的春天》《沉重的翅膀》,农村题材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平凡的世界》,民族题材的《穆斯林的葬礼》《额尔古纳河右岸》,军事题材的《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至今仍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岁月的灰尘从未掩饰这些作品的光芒。这些作家作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关注社会生活、记录时代风云,充分彰显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3亿中国人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大事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文学不仅会错过成就辉煌的最佳机会,也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现在的中国,发展步伐之快前所未有,变化之大难以想象,每天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国家的故事、社会的故事、个人的故事,震撼人心、跌宕曲折、精彩纷呈,这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反映,现在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不多,反映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传世之作更少。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历史担当,自觉站在时代的高处,观照当下的火热实践,展现人们寻梦的理想,讴歌人们追梦的奋斗,弘扬社会主流价值,把当代中国的精彩故事讲出来、讲精彩,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写出来、传下去。
中国故事,折射着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变化,更浓缩着中国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塑造传之久远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刻画的阿Q、老舍先生塑造的骆驼祥子、赵树理先生笔下的小二黑、柳青先生提炼的梁生宝,这些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人,改革先锋、科技奇才、商业强人,还有各行各业追梦圆梦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标志性符号。如何表现好、塑造好时代新人,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文学课题。我们应当下功夫去了解、去提炼,塑造更多生动鲜明、饱满立体的时代新人形象。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在文学里应当得到正确的、突出的表现。时下,有一股调侃、诋毁英雄的歪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对英雄心怀崇敬,用最好的文字讲好英雄的故事,把英雄的形象立起来,成为中国故事里最闪亮的主人公。上个世纪30年代,范文澜先生创作了《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唤起了全社会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我们要像范文澜先生那样,让那些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丈夫,让他们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当看到,人民是历史大舞台的真正主角,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只要文学存在,人民与文学、生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就永不过时。去年以来,文艺界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在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丰富了创作的灵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才能写出大作、力作、传世之作。我们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把双脚踩在大地上,深耕生活沃土,提炼生活真味,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使文学创作更有底气、更接地气、更有生活温度。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还有一个如何看待和把握生活的问题。真正的文学,应该向上、向善,充满着活得更好、更光明、更美丽的力量,即使是悲剧创作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文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时代前进的脚步合拍、与人心向背合拍,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四、在继承借鉴创新的基础上提升文学的创造力
今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新青年》的创办,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一批思想进步、才华横溢的优秀作家,学贯中西、革故鼎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新道德,创作出一大批经典之作,拓展了中国文学的领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美学表达,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继承、借鉴、创新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底色,是文学创作想象力的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扎本土、不忘本根,继承中华美学精神,汲取古典文学精华,赋予当代文学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面孔,始终保持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强调继承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学成果,中国当代文学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频繁,一大批外国优秀作家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对当代作家的创作影响很大,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繁荣。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借鉴文学创作的新鲜经验,丰富发展我国文学创作的理念、样式和手法,增强当代文学的创造活力。
语言文字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传承发展母语、提升民族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曹雪芹等中外文学巨匠,都对丰富母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打开《红楼梦》,就好像打开了一座民族语言文字的宝库。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什么经久不衰,除了思想性以外,还在于极富特色的语言,他的语言凝练质朴、犀利深刻,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和穿透力。在当代作家中,汪曾祺的小说、散文篇幅大都不长,但文字简洁优美,语言筋道、充满灵性。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也非常有特点,文白兼用、雅俗共赏,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不少人反映,现在有些作品的语言比较粗糙,缺少中国语言文字的气韵、美感、味道,艺术呈现、艺术魅力不足。这有快餐文化盛行、创作心态浮躁的问题,也有作家自身文字功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当有母语自信,以名家为范、向先贤看齐,在锤炼文字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成为语言大师,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精品力作,为提升母语表现力、创造力作出贡献。
文学评奖是坚持导向、引领创作,推出精品、激励队伍的重要手段。茅盾文学奖是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近年来在评奖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实践证明是有成效的。要进一步规范和改进文学评奖工作,把真正优秀的作品和作家评选出来,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要加强对获奖作品的评论和研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优秀作品。
(本文摘自刘奇葆同志2015年9月29日在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