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贵州实践:聚焦林业石漠化治理

26.06.2015  18:33

  榕江拉揽林场

  夯实生态文明绿色家底

  本报记者 朱邪

  林业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兼有创造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具有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主体功能,是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提供的主战场,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省以“培育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积极推进绿色贵州建设,夯实了生态文明的绿色家底。

  创新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省积极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事业,加快了全省造林绿化步伐。

  各地抢抓实施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全省县乡村造林绿化、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机遇,调整和优化我省林业产业布局,多渠道筹集资金、创新金融财政投入机制和育苗造林管理机制,通过“先建后补、代种代管、承包造林、企业带动、建设移交”等造林模式,推进通道绿化、城乡绿化、城郊绿化、园区绿化和重点旅游干线、旅游村寨的绿化,造林质量和速度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造林过程中,各地还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战略,寓生态建设于产业发展之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绿色发展模式,探索出特色林果发展模式、林草间作和林下畜禽养殖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林下套种中药材的林药结合模式、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以及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发展模式。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并举,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实现林业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加。

  为了引导社会各界投身绿色贵州建设,我省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森林保险和林权抵押贷款制度,规范林地流转、开展林权登记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促进林农走合作化路子;出台了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及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评定等意见或办法;争取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建立严格的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实行林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规律和林业特点的现代林业管理体制机制。

  我省积极抓好资源管理维护生态安全,破解造林容易护林难问题。不断强化依法治林,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和林地定额管理、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出台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依法保护林业生态红线;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天网行动”、“雷霆行动”、“六个严禁”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的和谐稳定。

   绿色家底日益雄厚

  “十二五”以来,贵州每年营造林400万亩以上,截至2014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1.29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初步建成,生态修复和资源培育取得明显成效。

  据“贵州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项目监测结果显示,我省森林植被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7857.54万吨,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211.95亿立方米,固土1.9亿吨,释氧5671.26万吨,滞尘1.6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每年达4275.28亿元,生态效益逐渐向好。

  “十二五”期间,我省年森林采伐限额840余万立方米,2011年-2013年,每年仅使用采伐限额的36%;全省累计办理各类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1370起、面积17.3万亩,完成植被恢复造林面积302万亩,为征占用林地面积的17.5倍;受理各类林业案件16029起,查处15097起,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1万人(次),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全省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仅为0.076‰,实现连续三年森林火灾次数、过火面积和受害森林面积下降的良好局面;林业有害生物成灾面积3.75万亩,年均成灾率最高仅为0.19‰,远低于国家下达3‰的年度控制指标,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明显增强。

  截至2014年底,我省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22个(其中林业类保护区104个),保护区面积96万公顷(其中林业类面积达89.8万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林业类8个);建成森林公园74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2处);建成湿地公园34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30处);建成风景名胜区7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有世界自然遗产地3处。全省已查明有脊椎动物1012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种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8491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1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贵州省境内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8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建设明显加快。

  全省已成立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600个,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150万亩,全省生态旅游接待游客8000余万人次,2014年林业总产值达到610亿元,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绿色贵州

  2014年10月下旬,全省县乡村造林绿化视频会议召开以来,我省各地积极组织、克服困难加快造林绿化进度,共完成造林绿化308.5万亩。

  省林业厅负责人说,长期以来,我省坚持不懈抓造林绿化,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和乡村生态环境。在2014年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省委提出要像抓交通、水利建设大会战一样抓造林绿化,用3年多时间全面完成1042万亩宜林荒山的绿化,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014年10月下旬,省政府批复了省林业厅组织编制的《贵州省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2014-2017年)》,紧接着在关岭自治县召开了全省乡村造林绿化现场推进现场会。

  会后,各地积极行动起来,毕节市明确投入市级资金3亿多元,西秀区筹资1000万元用于沪昆高速公路沿线造林绿化。

  今年,我省又启动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2015-2017)》,预计到2017年,我省将完成造林绿化任务91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项目300万亩,辐射带动12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古树大树保护率达到100%;林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石山变青山 青山成金山

  本报记者 朱邪

  白花花的石山变绿了,石山区农民也开始绿色的收获。

  6月中旬,记者深入大方、贵定、关岭等地采访发现,曾经白花花的石山披上了绿装,石缝里长出的桃子、刺梨树被密密的果实压弯了腰,因为盛产火龙果一亩石旮旯地的流转费达上千元……

  昔日石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到家乡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走上致富路。

  向石山要地“绝地逢生

  从东往西,贵州的树木越来越少,石头越来越多。

  曾经的毕节、黔西南,白花花的嶙峋乱石让人窒息。2005年前,毕节市岩溶出露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9.3%。

  由于过度开垦,水土严重流失,关岭、晴隆、贞丰一带的群众曾以为石头会长高长大,石漠化就像魔鬼一样令人害怕。

  据2005年监测结果显示,贵州石漠化面积达3.31万平方公里,很多地方被称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要“绝地逢生”,必须通过治理向石山要地!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借助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围绕增加植被、建设基本口粮田、发展草地畜牧业、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后续产业等六大任务,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涌现出种草养羊的晴隆模式、贞丰坪上模式,种植花椒的贞丰顶坛模式、关岭模式等。

  这些成功模式,让贵州各族人民坚信“石魔”是可以制伏的。

  200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我省最为严重的55个石漠化县纳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范围。这标志着我省正式向“石魔”宣战。

  “十一五”时期,我省共治理石漠化面积6615平方公里,占全省石漠化面积的20%。

  “三位一体”治石漠

  2010年春,贵州那场百年不遇的干旱惊动了中央,全面治理贵州石漠化再次被提上重要议程。

  中央决定把贵州的水利与生态、石漠化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三位一体,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贵州发展问题。当年,我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林业)、石漠化治理3个专题规划得到中央批准。

  从2011年开始,我省有石漠化治理任务的78个县全部得到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率先在全国实现石漠化治理工程全覆盖。

  在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我省各级林业部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治理模式——

  岩溶地区石山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岩溶地区石山、半石山人工促进封山育林育灌恢复植被模式;岩溶地区半石山乔灌混交防护林治理模式;岩溶地区半石山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岩溶地区半石山生态型用材林治理模式、金银花治理模式,花椒治理模式;林草结合、林药结合、林果结合等治理模式。

  通过有效治理,我省石漠化面积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据2012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石漠化面积4535.7万亩,比2005年减少438.5万亩,减少了8.82%,扭转了石漠化逐年加重的被动局面。

  但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目前,全省石漠化面积3.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16%。

  按照“三位一体”规划,到今年,我省要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积1.6万平方公里。

  目前,我省正按照“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者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思路,在78个石漠化治理县(市)重点实施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草地建设和草食禽畜牧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及异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出等5大工程,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

  石山现青山

  石漠化形成的根源在于植被遭到破坏。治理石漠化关键在于恢复植被。6月10日,65岁的大方县星宿乡松树村村民徐德贵手拿砍柴刀,在寨子后山已巡视了3遍。老徐工作积极,除了黄朝全每月开他500元巡山工资,他也希望自家与合作社共同栽种的20亩方竹林早日投产见效。

  他说,以前的松树村松林很多,村名由此而得,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砍光了。没有森林庇护的松树村从此水土流失,石漠化日益加深,再未长出一片像样的森林,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

  自从国家在该村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后,村民不再上山砍柴,不再让牛马毁坏树苗,放眼望去,处处绿意盎然,石山全部披上了绿装。山坡盖上绿被子,肥泥不再随水流。

  贵定县盘江边上的沿山镇沿山村,原来水土流失严重,一遇大雨,冲下的泥石把盘江染得黄黄的。

  4年前,该村通过石漠化治理在村后的山坡建起2500亩刺梨基地,如今已开花结果,不但带来丰收喜悦,山下的河水也四季长绿,下游的盘江镇音寨村成了城里人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关岭是我省石漠化治理的主战场,其中板贵乡最具代表性,地形陡峭、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7年来,全省共完成林业建设任务962万亩。近3年来,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平均每年安排林业建设任务155万亩,缩减石漠化面积155万亩。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贞丰县北盘江镇是我省石漠化的重灾区之一。该镇银洞湾村农民在漫山的岩石中寻找稀薄的土壤种植玉米,一年的收成只够吃3个月。为了生存,村民胡明忠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举家搬离。

  10年后,胡明忠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返乡种植花椒,现在家庭平均年收入6万元左右,不仅建起了一栋3层小楼。他说:“种花椒既赚钱又保护水土。

  如今,贞丰县北盘江镇的嶙峋山石间,已种满了花椒。

  目标相同,但各自走的路不尽相同,结果却一样。

  与银洞湾村隔着一条北盘江的关岭自治县板贵乡,两岸石头一样多,但板贵人在发展花椒的同时,更注重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火龙果。

  板贵乡峡谷村村民任世超家7年前种的3亩火龙果,每年纯收入7万元,目前已买起了小车。乡干部廖楷带头流转土地示范种植9亩,年收入近20万元。

  为了把石漠化治理变成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贵州各族人民正以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在石旮旯的“狭缝”中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贵定县新铺乡晓丰村,通过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起刺梨示范基地800余亩,今年预计产值320万元。基地还带动项目区附近农户种植刺梨1万余亩,投产后,当地村民将因此人均增收超3000元。

  石漠化治理,正让贵州冰冷的石山兴起火红的产业!